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FT年龄对蚀源区的约束

被引:6
作者
高军平 [1 ,2 ]
彭杨宏 [2 ]
宋春晖 [1 ,2 ]
袁万明 [3 ]
李生喜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锆石裂变径迹; 阿尔金断裂; 沉积源区; 构造热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沉积物主要蚀源区是遭受海西—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周缘山地,燕山运动仅在柴西阿尔金山有所表现。揭示出蚀源区发生过多次的(热)构造运动,在柴北缘有5次(284.5 Ma、263.6 Ma、243.6 Ma、221.6 Ma和199.8 Ma),而在柴西则有6次(344.2 Ma、275.2 Ma、244.9-246.8 Ma、210-220.3 Ma、186.9-195.7 Ma和162.9 Ma),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在前新生代具有多阶段、同步整体隆升特点。进入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J].
王世明 ;
马昌前 ;
佘振兵 ;
陈志勇 ;
杨颖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5) :29-36
[2]   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区成矿时代与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分析 [J].
袁万明 ;
保增宽 ;
董金泉 ;
郭召杰 ;
邓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0) :1330-1337
[3]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J].
张克信 ;
王国灿 ;
陈奋宁 ;
徐亚东 ;
骆满生 ;
向树元 ;
寇晓虎 ;
赵来时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5) :583-597
[4]   沉积物源的综合识别与岩性圈闭的确定——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为例 [J].
陈海清 ;
杨波 ;
寿建峰 ;
王光华 ;
曹强 ;
冯光占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03) :283-289+239+362
[5]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J].
徐凤银 ;
尹成明 ;
巩庆林 ;
沈亚 .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6) :9-16+37+129
[6]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 [J].
王步清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6) :670-672
[7]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J].
李海兵 ;
杨经绥 ;
许志琴 ;
孙知明 ;
Paul TAPPONNIER ;
Jerome VAN DER WOERD ;
AnneSophie MERIAUX .
地学前缘, 2006, (04) :59-79
[8]   柴西红三旱一号地区新生代砂岩成分分析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郭新转 ;
刘永江 ;
葛肖虹 ;
袁四化 ;
孙知明 ;
裴军令 ;
李伟民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2) :194-201
[9]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 [J].
张培震 ;
郑德文 ;
尹功明 ;
袁道阳 ;
张广良 ;
李传友 ;
王志才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5-13
[10]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沉积物源及储集层物性研究 [J].
刘云田 ;
杨少勇 .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04) :3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