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区分保护的合理性证明——《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一款的解释论前提

被引:40
作者
方新军
机构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关键词
权利; 利益; 区分保护; 等同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在侵权责任领域,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区分保护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在解释论上对权益进行区分保护的德国模式都有广泛的被继受性。基于权利的利益说时区分保护模式的批评,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不成立。区分保护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其一方面使得司法实务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打通了私法和公法、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德国模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解释论上可以避免。试图通过对损害、过错、不法性和因果关系的解释达到对权利和利益进行等同保护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不成立,这种解释论本身就蕴含了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区分保护的思考方式。对权益进行区分保护应该成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一款的解释论前提。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56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 [11] 批判民法学的理论建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薛军, 2012
  • [12] 侵权责任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成, 2011
  • [13] 侵权责任法[M]. 法律出版社 , 程啸, 2011
  • [14] 侵权责任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10
  • [15] 侵权法解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澳) 凯恩 (Cane, 2010
  • [16] 侵权责任法[M]. 法律出版社 , 杨立新, 2010
  • [17] 中国侵权责任法学者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德) 布吕格迈耶尔, 2009
  • [18] 债法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泽鉴, 2009
  • [19] 侵权行为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泽鉴, 2009
  • [20] 侵权法的统一[M]. 法律出版社 , (奥) 考茨欧,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