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洱海稳态阶段分析

被引:9
作者
汪贞 [1 ,2 ]
李根保 [1 ]
王高鸿 [1 ]
沈银武 [1 ]
刘永定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模糊评价法; 洱海; 稳态转换;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11.03.011
中图分类号
X820 [一般性问题];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稳态转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变化,也常常用于描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本质、渐进和持续的转变过程。对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变化过程及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理解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为了确定典型高原湖泊洱海所处的稳态阶段及其转换取向,在野外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模糊评价法分析洱海所处的稳态转换阶段。评价结果表明,洱海1985-2001年处于清水稳态,2002年系统发生跃迁,2003年退化到藻草共存、草藻共存的过渡态。从2009-2010年洱海各阶段的隶属度来看,系统仍有可能转化为藻型浊水稳态,警示对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不可松懈。在缺乏水生物数据的条件下,模糊评价法可用于稳态转换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黄浦江水质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研究 [J].
吴诗剑 ;
韩中豪 ;
胡雄星 ;
徐捷 ;
张明旭 ;
周培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 (01) :92-94+98
[2]   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水华成因分析 [J].
王芸 .
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12) :39-42
[3]   模糊数学在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J].
赵泽斌 .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7, (02) :115-117
[4]   模糊评价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J].
周丕严 ;
张江山 ;
陈庆华 .
云南环境科学, 2006, (04) :50-51+55
[5]   云南洱海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J].
颜昌宙 ;
金相灿 ;
赵景柱 ;
沈兵 ;
李宁波 ;
黄昌筑 ;
熊仲华 .
环境科学, 2005, (05) :38-42
[6]   洱海水质评价 [J].
彭文启 ;
王世岩 ;
刘晓波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03) :192-198
[7]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福州市山仔水库水质 [J].
马雪艳 ;
张江山 .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36-138
[8]   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的模糊决策分析 [J].
张文 ;
吕伟 ;
李海涛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95-99
[9]   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潘峰 ;
付强 ;
梁川 .
环境工程, 2002, (02) :58-61+5
[10]   环境综合评价模糊数学方法中4个算子的比较 [J].
赵和平 .
贵州环保科技, 2001, (03) :2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