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研究

被引:17
作者
董伟 [1 ]
汤喜兰 [2 ]
赵国巍 [1 ]
蒋且英 [3 ]
廖正根 [1 ]
梁新丽 [1 ]
机构
[1] 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西省药物分子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
[3] 江西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 乳腺癌; MCF-7细胞; MDA-MB-231细胞; 化疗增敏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 [中药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异补骨脂素对MCF-7、MDA-MB-231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CF-7、MDA-MB-231乳腺癌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以及异补骨脂素作用72 h,采用MTT法评价其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最大无毒浓度的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白当归脑以及异补骨脂素联合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72 h,采用MTT法评价上述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与化疗药物阿霉素合用后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5种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对MCF-7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以欧前胡素和白当归脑作用最为明显,二者作用于MCF-7细胞72 h的IC50值分别为68.24μg/mL和54.20μg/mL;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异补骨脂素对MDA-MB-23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以异欧前胡素和欧前胡素作用最明显,二者作用于MDA-MB-231细胞72 h的IC50值分别为44.64μg/mL和71.11μg/mL,而白当归脑作用较弱。与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单独组比较,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与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脑合用后对MCF-7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明显,IC50明显降低,增敏倍数增加。结论: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脑对MCF-7和MDA-MB-231乳腺癌细胞具有化疗增敏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氧化苦参碱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 [J].
蔡加琴 ;
魏晓霞 ;
黄旭慧 ;
庄捷 ;
孙红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8, 23 (01) :13-17
[2]   丹酚酸A抗肿瘤作用及对逆转A549/MTX肿瘤多药耐药的影响 [J].
李晖 ;
陈俊 ;
徐彩虹 ;
庞林荣 ;
程晓春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7, 22 (11) :1244-1247+1303
[3]   姜黄素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上调乳腺癌MCF-7和MCF-7/DOX细胞中MDR1表达 [J].
李絮 ;
代谊 ;
黄家凤 ;
温纯洁 ;
邹镇 ;
吴兰香 ;
王果 ;
周宏灏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7, 22 (05) :512-517
[4]  
禹白芷根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J]. 邓改改,杨秀伟,张友波,徐嵬,韦玮,李振国.中国中药杂志. 2017(11)
[5]   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J].
刘静 ;
陈开杰 .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 22 (06) :117-118+135
[6]   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与P-糖蛋白体外亲和作用研究 [J].
董伟 ;
管雪静 ;
廖正根 ;
卢雪萍 ;
梁新丽 ;
朱卫丰 .
中草药, 2016, (16) :2893-2896
[7]   多西他赛治疗紫杉醇耐药乳腺癌的疗效 [J].
李云霞 .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 22 (04) :31-32+30
[8]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Henan province,2012 [J].
Shuzheng Liu ;
Qiong Chen ;
Peiliang Quan ;
Meng Zhang ;
Shaokai Zhang ;
Lanwei Guo ;
Xibin Sun ;
Chengzeng Wang .
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 2016, 28 (03) :275-285
[9]   白芷总香豆素对偏头痛模型大鼠PGE2和TNFα的影响 [J].
薛艳萍 ;
秦旭华 ;
胡黄婉莹 ;
许玲 ;
党凯茹 ;
王瑞清 ;
吴小莉 .
中药与临床, 2016, 7 (03) :42-44
[10]   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提取物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侵袭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J].
周蓉蓉 ;
高鹏飞 ;
张文意 ;
张艳聪 ;
马维维 ;
刘秋雨 ;
史新元 ;
连增林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 23 (05) :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