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土壤供钾能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44
作者
杨振明
周文佐
鲍士旦
史瑞和
机构
[1] 长春农牧大学农学系!长春
[2] 南京农业大学
[3]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南京
关键词
生物耗竭; 供钾能力; 有效钾; “最低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3 [土壤肥力与植物];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本文应用生物耗竭法并结合化学方法对我国11种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做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土壤耗竭后,交换性钾的“最低值”出现的时期及绝对量大小,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土壤交换性钾亦存在“利用率”或“有效度”问题。“最低值”是土壤的重要供钾特性之一。(2)随着耗竭次数的增加,土壤非交换性钾在达到“最低值”后又回升,至耗竭结束,11种土壤大都接近甚至超过了耗竭前水平,认为是1mol/L热HNO3不能提取钾大量释放所致。(3)耗竭条件下,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非交换性钾,且以1mol/L热HNO3不能提取钾为主,该组分的钾仍属非交换性钾而非矿物钾。(4)2mol/L冷HNO3法提取的有效钾与作物吸钾量间的相关性最好,且该法操作简便、快速,适于水、旱田土壤钾素的测定。根据有效钾含量并结合交换性钾的“最低值”,对我国11种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进行了初步分级。
引用
收藏
页码:377 / 38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耗竭条件下冬小麦的吸钾特点及其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利用 [J].
杨振明 ;
王波 ;
鲍士旦 ;
史瑞和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01) :43-49
[2]   旱地土壤有效钾测定方法的研究 [J].
戴自强 ;
李明德 .
土壤学报, 1997, (03) :336-343
[3]   生物耗竭土壤的层间钾自然释放及固钾特性 [J].
徐国华,鲍士旦,史瑞和 .
土壤, 1995, (04) :182-185
[4]   耗竭条件下层间钾的释放及耗竭后土壤的固钾特性 [J].
史建文 ;
鲍士旦 ;
史瑞和 .
土壤学报, 1994, (01) :42-49
[5]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J].
金继运 .
土壤学报, 1993, (01) :94-101
[6]   矿物钾在作物营养中的意义 [J].
封克 ;
殷士学 ;
张山泉 .
土壤通报, 1992, (02) :58-60
[7]   不同水稻和大麦品种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 [J].
史建文 ;
鲍士旦 ;
史瑞和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1) :65-70
[8]   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Ⅳ.禾谷类及豆类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 [J].
徐国华 ;
鲍士旦 ;
史瑞和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2) :47-52
[9]   稻麦钾素营养诊断和钾肥施用 [J].
鲍士旦 .
土壤, 1990, (04) :184-189
[10]   四川主要土壤供钾能力与作物缺钾研究 [J].
何天秀 ;
何成辉 .
土壤通报, 1990, (01) :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