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F/UCM在广州高温天气及城市热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58
作者
蒙伟光 [1 ,2 ]
张艳霞 [1 ]
李江南 [3 ]
林文实 [3 ]
戴光丰 [1 ]
李昊睿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温天气; 城市热岛(UHI); 城市冠层模式(UCM);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应用WRF及其耦合的城市冠层模式(UCM,Urban Canopy Model),对2004年6月底—7月初受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气流影响下发生在广州地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WRF/UCM对"城市热岛"及城市高温天气模拟的应用效果。三个不同设计的模拟试验表明,E-UCM试验(新土地利用资料,耦合UCM模式)比E-BPA试验(新土地利用资料,BPA方法)和E-NOU试验(旧土地利用资料,耦合UCM模式)更好地模拟出了城区2 m高度温度的演变,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尤其在夜间,E-UCM试验成功地再现了夜间热岛的形成及分布。城区及郊区地表能量平衡差异的分析表明,日间城区高温与低反射率引起的短波辐射吸收增加有关,由于城区缺少水汽蒸发蒸腾冷却过程,大部分能量收入被分配为感热加热大气。夜间,地表能量收入来自土壤热通量的向上输送,收入能量除部分用于长波辐射之外,由于城区潜热通量小,其余部分仍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夜间热岛的形成与感热加热的持续有关,有利于夜间高温的维持。
引用
收藏
页码:273 / 28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城市冠层结构热力效应对城市热岛形成及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J].
周荣卫 ;
蒋维楣 ;
何晓凤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3) :715-726
[2]   热带气旋背景条件下的城市效应与广州夏季雷暴 [J].
蒙伟光 ;
闫敬华 ;
扈海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2) :1660-1668
[3]   地形及城市下垫面对北京夏季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 [J].
郑祚芳 ;
王迎春 ;
刘伟东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6) :672-676
[4]   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和广州灾害性高温关系的研究 [J].
卢山 ;
叶萌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5) :461-465
[5]   我国东部三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 [J].
张尚印 ;
张海东 ;
徐祥德 ;
张德宽 ;
廖要明 ;
宋艳玲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5) :829-835
[6]   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 [J].
纪忠萍 ;
林钢 ;
李晓娟 ;
熊亚丽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2) :207-216
[7]   广州城市高温及其防御对策 [J].
谢善驹,黄伟峰 .
热带地理, 1996, (04) :340-344
[8]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upon the urban climate in a Japanese megacity [J].
Narumi, Daisuke ;
Kondo, Akira ;
Shimoda, Yoshiyuki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9, 109 (04) :421-431
[9]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its impact on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and land–sea circulation over northern Taiwan[J] . Chuan-Yao Lin,Fei Chen,J.C. Huang,W.-C. Chen,Y.-A. Liou,W.-N. Chen,Shaw-C. Liu.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8 (22)
[10]   A physically-based scheme for the urban energy budget in atmospheric models [J].
Masson, V .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0, 94 (03) :35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