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Q矢量分析法在台风“圣帕”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6
作者
吴星霖 [1 ,2 ]
张云瑾 [1 ]
郭荣芬 [3 ]
罗松 [2 ]
周永生 [2 ]
机构
[1]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2] 昭通市气象台
[3] 云南省气象局
关键词
非地转湿Q矢量; 暴雨; 台风“圣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7年8月18~25日台风"圣帕"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区是大气垂直运动发展较强的定性指标,与24 h内暴雨落区的对应关系较好;低层等压面上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中心的移动可比台风低压的行进提前24 h.同时,700 hPa和850 hPa的Q矢量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相对应,尤其是700 hPa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在暴雨出现前12~24 h就表现出较好的指示意义.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倾斜伸展,Q矢量辐合区与辐散区自低层到高层呈带状相间分布的,促使上升运动更加激烈和持久,从而容易形成强的降水.非地转湿Q矢量最大辐合区并不在降水中心的正上方,而是超前的,并且越往高层超前越明显,因此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强降水具有预报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台风圣帕降雨强度大 滇陕川鲁雨涝灾害重——2007年8月 [J].
姜允迪 .
气象, 2007, (11) :124-125
[2]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J].
颜琼丹 ;
蔡亲波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5) :505-509
[3]   Q矢量和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J].
赵桂香 ;
程麟生 ;
李新生 .
气象, 2006, (06) :25-30
[4]   中国Q矢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姚秀萍 ;
寿绍文 ;
漆梁波 ;
施红 .
高原气象, 2005, (03) :450-455
[5]   非地转湿Q矢量在云南冬季强降水中的分析应用 [J].
郭荣芬 ;
李英 ;
杨向东 ;
周翠芳 .
气象, 2005, (02) :12-16
[6]   登陆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 [J].
陈联寿 ;
罗哲贤 ;
李英 .
气象学报, 2004, (05) :541-549
[7]   梅雨锋暴雨的Q矢量定性分析 [J].
岳彩军 ;
寿绍文 ;
姚秀萍 .
气象科学, 2003, (01) :55-63
[8]   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J].
李英 ;
张腾飞 ;
郭荣芬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2) :259-264
[9]   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雷小途 ;
陈联寿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452-461
[10]   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气象学报, 2000, (04) :43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