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王琳 [1 ]
李玲玲 [1 ]
高立峰 [1 ]
刘杰 [1 ]
罗珠珠 [2 ]
谢军红 [1 ]
机构
[1]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保护性耕作; 总有机碳(TOC); 易氧化有机碳(ROOC);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4 [农业技术措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黄绵土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较为明显,并且在0~5 cm、5~10 cm和10~30 cm土层中,均表现为由研究初期各处理相对差异较小到试验中后期各处理出现显著差异的变化。不同耕作措施下0~30 cm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2002—2012年的平均含量均为NTS>TS>NTP>NT>T>TP。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各处理和传统耕作秸秆翻埋处理可增加1.2%7.2%的土壤总有机碳,5.3%16.6%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而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分别降低4.3%和2.7%。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均有利于黄绵土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效果最佳,而多年传统耕作覆盖地膜后有机碳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及2012年分别较2002年提高9.5%和42.9%、13.2%和67.6%、21.5%和71.5%、1.1%和15.9%、2.7%和12.6%。因此,在西部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易氧化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比总有机碳更灵敏,可以将其作为指示黄绵土有机碳变化的早期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057 / 10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1]  
土壤学.[M].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3]  
降水变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分布格局的影响.[J].陈小梅;刘菊秀;邓琦;褚国伟;周国逸;张德强;.应用生态学报.2010, 05
[14]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2010, 02
[15]   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下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 [J].
高崇升 ;
杨国亭 ;
王建国 ;
张兴义 .
生态学杂志, 2008, (06) :911-915
[16]   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 [J].
张洁 ;
姚宇卿 ;
吕军杰 ;
金轲 ;
王聪慧 ;
王育红 ;
李俊红 ;
丁志强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02) :297-301
[17]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孙利军 ;
张仁陟 ;
黄高宝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207-211
[18]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J].
黄高宝 ;
李玲玲 ;
张仁陟 ;
蔡立群 ;
KwongYin CHAN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5) :1-4+19
[19]   地膜和秸秆覆盖土壤肥力效应分析与比较 [J].
卜玉山 ;
苗果园 ;
周乃健 ;
邵海林 ;
王建程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05) :1069-1075
[20]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J].
李玲玲 ;
黄高宝 ;
张仁陟 ;
晋小军 ;
Kwong Yin CHAN .
生态学报, 2005, (09) :232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