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施用对矿区污染农田土壤上油菜生长和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被引:52
作者
侯艳伟 [1 ]
池海峰 [1 ]
毕丽君 [2 ]
机构
[1]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 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
生物炭; 油菜; 重金属; 矿区; 土壤;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06.018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071012 ; 0713 ;
摘要
矿山的生产活动往往会造成周边农田的污染,而利用生物炭技术治理矿区周边污染农田土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物炭是指生物质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热裂解制备而成的一种细粒度、多孔性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其在调控温室气体排放,改良土壤性状,促进植物生长和控制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方面应用潜力巨大。采用室内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水稻秸秆生物炭施用量(0、1%、5%)对郴州和龙岩地区矿山周边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的生化性状、油菜(Brassia campestris L.)产量、重金属累积和富集系数等的影响,为生物炭作为环境功能材料应用于矿山污染农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1%和5%生物炭均能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提升幅度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偏酸性的龙岩土壤的变化幅度更大;生物炭施用会影响土壤酶活性,5%生物炭处理下两种受试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但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龙岩土壤上的油菜产量在1%和5%生物炭施用处理下均显著提高,而郴州土壤上的油菜产量在1%生物炭处理下无显著变化,而在5%生物炭处理下降低了42.9%;生物炭施用影响了两种土壤上油菜可食部分重金属Cd、As和Pb的质量分数,但没有一致的规律;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施用后郴州和龙岩土壤上油菜可食部分中Cd质量分数均出现下降趋势,但是仅5%生物炭处理的龙岩土壤具显著性差异;1%和5%生物炭施用处理使两种受试土壤上油菜可食部分Pb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显著降低(P<0.05),但降幅不同,郴州土壤降低了23.6%和22.0%,而偏酸性的龙岩土壤降低了82.1%和94.5%;生物炭施用后两种受试土壤上油菜可食部分As质量分数的变化不同,郴州土壤添加生物炭后油菜As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且增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升高,龙岩土壤则相反,1%和5%生物炭施用后油菜中As质量分数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0.0%和68.9%,有关的生物和化学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相比对照,油菜对Pb、Cd的富集系数在生物炭施用后减小,而As富集系数在郴州土壤上增大,龙岩土壤上降低。综上所述,生物炭可以作为矿山周边污染土壤治理的备选改良剂,但是在具体应用时应先考察优化其施用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057 / 10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生物炭对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卜晓莉 ;
薛建辉 .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03) :535-540
[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J].
钱嘉文 ;
宿贤超 ;
徐丹 ;
张金林 ;
肖鹏 ;
赵薇 ;
叶正钱 .
现代农业, 2014, (01) :15-16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 [J].
梁毅 ;
杨慧 ;
曹建华 ;
卜巧珍 ;
李亮 ;
方培结 ;
王开然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1 (01) :125-129
[4]   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对菠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J].
张万杰 ;
李志芳 ;
张庆忠 ;
杜章留 ;
马铭烨 ;
王一丁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0) :1946-1952
[5]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影响 [J].
安增莉 ;
方青松 ;
侯艳伟 .
环境科学导刊, 2011, 30 (03) :7-10
[6]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J].
何绪生 ;
张树清 ;
佘雕 ;
耿增超 ;
高海英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5) :16-25
[7]   生物质炭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张文玲 ;
李桂花 ;
高卫东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7) :153-157
[8]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J].
骆永明 .
化学进展, 2009, 21(Z1) (Z1) :558-565
[9]   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红壤的修复效果及评价 [J].
徐明岗 ;
张青 ;
王伯仁 ;
李菊梅 ;
孙楠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1) :121-126
[10]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及植物中的重金属 [J].
刘雷 ;
杨帆 ;
刘足根 ;
黄冬根 ;
黄精明 ;
方红亚 ;
杨国华 .
环境化学, 2008, (04) :5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