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济南“7.18”大暴雨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研究

被引:20
作者
卓鸿 [1 ,2 ,3 ]
赵平 [1 ,4 ]
任健 [3 ]
刘爱梅 [3 ]
杨芙蓉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 济南市气象局
[4]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关键词
对流系统; 云线; 雷暴高压; 尾流低压; 上冲云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中尺度自动站、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18—19日造成华北南部强降水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低层来自东北方向冷空气和正在减弱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尾部的向外气流有关。云图分析表明:这次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先后由10个对流单体复合而成,其中2个α中尺度的对流单体复合时造成了济南市北部的商河县强降水,并且强降水发生在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发展阶段,位于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的后部,与低于201K的冷云盖相对应;当对流单体复合时,在可见光云图上出现云线(即飑锋),并且在窄小的云线中又包含4个γ中尺度的对流单体,其中一个产生高达13 km的降水回波;当云线出现时,地面冷锋后部出现γ中尺度雷暴高压,随后逐渐发展成为α中尺度的雷暴群,降水产生在雷暴高压前和冷锋后。济南市强降水过程则是由合并后的对流单体内部的2个强度不同的上冲云顶合并成一个更强的上冲云顶时造成的。雷达回波分析进一步显示,这次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降水回波表现出后部扩建类和回波交叉类的特征,其中商河县的降水由主冷空气涌产生,而济南市强降水可能与主冷空气涌与次冷空气涌合并所形成的2个β中尺度和1个γ中尺度的多单体雷暴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63 / 27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暴雨云团的卫星监测和研究进展 [J].
方宗义 ;
覃丹宇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5) :583-593
[2]   2001年8月23日华北强风暴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J].
龚佃利 ;
吴增茂 ;
傅刚 .
气象学报, 2005, (04) :122-133+162
[3]   青藏高原东南部MCC的地域特点分析 [J].
杨本湘 ;
陶祖钰 .
气象学报, 2005, (02) :236-242
[4]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机理的数值研究 [J].
江晓燕 ;
倪允琪 .
气象学报, 2005, (01) :77-92
[5]   2002年6月20~24日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分析 [J].
孙建华 ;
张小玲 ;
齐琳琳 ;
张高英 ;
赵思雄 ;
陶诗言 .
气象学报, 2004, (04) :423-438
[6]   黄河下游春季一次MαCS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 [J].
卓鸿 ;
姚秀萍 ;
郑永光 ;
刘爱梅 ;
尹承美 .
气象学报, 2004, (04) :504-511+513
[7]   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 [J].
段旭 ;
张秀年 ;
许美玲 .
气象学报, 2004, (02) :243-250+257
[8]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αCS的普查分析 [J].
郑永光 ;
朱佩君 ;
陈敏 ;
白洁 ;
王立琨 ;
李亚萍 ;
魏雪 ;
陶祖钰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66-72
[9]   黄海及周边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条件 [J].
郑永光 ;
陶祖钰 ;
王洪庆 ;
Lee Dong-Kyou ;
Wee Tae-Kwon ;
OH Jae-Ho .
气象学报, 2002, (05) :613-619
[10]   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J].
吕艳彬 ;
郑永光 ;
李亚萍 ;
陶祖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4) :40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