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

被引:29
作者
王旭
周国逸
张德强
王春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针阔混交林; 土壤热通量; 能量平衡;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5.02.027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运用土壤热通量板、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等设施对鼎湖山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热通量和微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通量板测值之间的差异可达10%以上。在中小时间尺度(≤1月)上,土壤热通量板上方土壤贮热均不能忽略,否则所测算的表层土壤热通量会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发生热通量传递方向逆转的情况。5cm深度处和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均呈“S”形,且前者相位后移0.5~1h。旱季土壤为热源而雨季为热汇,表层土壤年总热通量为-0.44MJ·m-2,说明就全年尺度而言,土壤是热源。表层土壤热贮量月变动范围为-0.14~0.20MJ·m-2,是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的-11.0%1.3%。表层土壤热通量月总值占净辐射的比例变动范围为-12.0%3.3%,由于能量平衡大多在较小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故必须准确考察土壤热通量的变化,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能量平衡。在0.5h尺度上,表层土壤热通量与2.5h前的冠层净辐射回归方程相关性最好,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要延滞约2.5h。
引用
收藏
页码:260 / 26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的初步研究 [J].
刘允芬 ;
宋霞 ;
刘琪璟 ;
陈永瑞 ;
沈艳 .
江西科学, 2003, (03) :183-188
[2]   城市森林土壤温度场的特征 [J].
吴力立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21-26
[3]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土壤热通量的分析 [J].
许秀娟 ;
张嵩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5) :70-74
[4]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J].
朱自玺 ;
方文松 ;
赵国强 ;
邓天宏 ;
付祥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0, (02) :19-24
[5]   棉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J].
申双和 ;
崔兆韵 .
气象科学, 1999, (03) :276-281
[6]   小良试验站三种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研究 [J].
周国逸 ;
余作岳 ;
彭少麟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 (02) :93-101
[7]   沙漠土壤和大气边界层中水热交换和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 [J].
牛国跃 ;
孙菽芬 ;
洪钟祥 .
气象学报, 1997, (04) :15-24
[8]   油松林的能量平衡 [J].
肖文发 .
生态学报, 1992, (01) :16-24
[9]  
农田作物层环境生态[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董振国,于沪宁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