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活动特征与趋势

被引:45
作者
崔鹏 [1 ]
陈晓清 [1 ]
张建强 [1 ]
杨宗佶 [1 ]
游勇 [1 ]
范建容 [1 ]
苏凤环 [1 ]
孔应德 [1 ,2 ]
朱兴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崩塌; 滑坡; 落石; 泥石流; 堰塞湖; 减灾;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3.03.018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 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 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汶川地震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 km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山地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遥感研究 [J].
殷跃平 ;
成余粮 ;
王军 ;
王猛 ;
刘彬 ;
宋云 ;
梁京涛 .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 (05) :674-684
[2]   汶川地震后北川干溪沟山地灾害及长期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J].
陈晓清 ;
崔鹏 ;
李泳 ;
高全 ;
赵万玉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S1) (工程科学版) :22-32
[3]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J].
李海兵 ;
付小方 ;
Jrme VAN DER WOERD ;
司家亮 ;
王宗秀 ;
侯立玮 ;
邱祝礼 ;
李宁 ;
吴富峣 ;
许志琴 ;
Paul TAPPONNIER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23-1643
[4]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黄润秋 ;
裴向军 ;
李天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30-741
[5]   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危险性应急评估 [J].
陈晓清 ;
崔鹏 ;
程尊兰 ;
游勇 ;
张小刚 ;
何思明 ;
党超 .
地学前缘, 2008, (04) :244-249
[6]   四川雅安市陆王沟干溪沟泥石流治理 [J].
徐俊名 ;
张生仪 ;
郭惠忠 ;
范子英 ;
陈文桂 .
山地研究, 1984, (02) :117-124+131
[7]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M]. 科学出版社 , 崔鹏, 2011
[8]  
The 12 May Wenchua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lakes: distribution and preliminary risk evaluation[J] . Peng Cui,Ying-yan Zhu,Yong-shun Han,Xiao-qing Chen,Jian-qi Zhuang.Landslides .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