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异形在岩溶地貌演化中的意义——以黔南地区为例

被引:15
作者
毕坤
机构
[1] 贵州省地矿局科研所
关键词
岩溶地貌; 地貌演化; 喀斯特地貌; 异形; 黔南地区; 喜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地形面; 横向变化; 剥夷面; 形成时代; 石炭系灰岩; 地貌形态; 地表形态; 同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自1899年戴维斯提出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循环演化模式以来,对我国影响甚深。1903年维里斯用地文期划分了华北地区的地貌演化阶段。华南地区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建立了三个地文期,1944年杨怀仁首先在贵州提出了大娄山期、山盆期、乌江期的划分,用循环演化说而来的地文期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地文期的主要核心是地势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并按高程划分成不同时代的多层剥夷面,而且认为各地史时期形成的地面基本上未被改造而保存至今,出现了同一地区不同的工作者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划分不同级别剥夷面的混乱局面。持地文期观点者用高程作为对比条件。数十年来,用地文期阐述地貌发育历史进展甚微,基本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1+178-18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J].
黄万波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9, (04) :327-343
[2]  
贵州中部之地形发育[J]. 杨怀仁.地理学报. 1944(00)
[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 地质出版社 , 杜恒俭主编, 1981
[4]  
中国岩溶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 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