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黏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29
作者
:
王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宁
[
1
]
马秋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马秋刚
[
1
]
计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成
[
1
]
关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舒
[
1
]
牛天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牛天贵
[
2
]
机构
:
[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来源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9年
/ 14卷
/ 02期
关键词
:
黄曲霉毒素B1;
解毒酶;
条件优化;
橙红色黏球菌;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S816.3 [饲料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研究对一株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B1活性的黏细菌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最优化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为:酵母粉7 g/L、CaCl2.2H2O为1 g/L、MgSO4.7H2O为0.5 g/L、VB12为750μg/L;并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5、接种量20%、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0℃。在上述最佳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下,该菌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为78.2%。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免疫亲和-光化学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新
王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王雄
雷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雷达
[J].
中国饲料,
2007,
(24)
: 30
-
31+34
[2]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霉变饲料饲喂肉鸡的脱毒效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学军
张妮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张妮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魏金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雪梅
齐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齐德生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 49
-
55
[3]
高效液相柱后衍生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
张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市自来水公司
张丽
朱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市自来水公司
朱姝
张文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市自来水公司
张文海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01)
: 70
-
71
[4]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
高秀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高秀芬
计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计融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04)
: 347
-
352
[5]
我国粘细菌(Myxobacteria)资源的分离与鉴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越中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勇
胡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
胡玮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琦
[J].
微生物学报,
2000,
(06)
: 652
-
656
[6]
影响真菌E-2活性物对黄曲霉毒素降解效力的真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刘大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系
刘大岭
姚冬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系
姚冬生
梁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系
梁仁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6,
(03)
: 29
-
31
[7]
霉菌毒素与饲料食品安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计成, 2007
[8]
Biology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myxobacteria in soils
Dawid, W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Bonn, Inst Mikrobiol & Biotechnol, D-53115 Bonn, Germany
Univ Bonn, Inst Mikrobiol & Biotechnol, D-53115 Bonn, Germany
Dawid, W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0,
24
(04)
: 403
-
427
←
1
→
共 8 条
[1]
免疫亲和-光化学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新
王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王雄
雷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雷达
[J].
中国饲料,
2007,
(24)
: 30
-
31+34
[2]
三种饲料添加剂对霉变饲料饲喂肉鸡的脱毒效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学军
张妮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张妮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魏金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雪梅
齐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齐德生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 49
-
55
[3]
高效液相柱后衍生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
张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市自来水公司
张丽
朱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市自来水公司
朱姝
张文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桂林市自来水公司
张文海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01)
: 70
-
71
[4]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
高秀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高秀芬
计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计融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04)
: 347
-
352
[5]
我国粘细菌(Myxobacteria)资源的分离与鉴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越中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勇
胡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
胡玮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琦
[J].
微生物学报,
2000,
(06)
: 652
-
656
[6]
影响真菌E-2活性物对黄曲霉毒素降解效力的真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刘大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系
刘大岭
姚冬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系
姚冬生
梁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化学系
梁仁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6,
(03)
: 29
-
31
[7]
霉菌毒素与饲料食品安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计成, 2007
[8]
Biology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myxobacteria in soils
Dawid, W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Univ Bonn, Inst Mikrobiol & Biotechnol, D-53115 Bonn, Germany
Univ Bonn, Inst Mikrobiol & Biotechnol, D-53115 Bonn, Germany
Dawid, W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0,
24
(04)
: 403
-
42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