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繁昌地区花岗岩成因: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制约

被引:54
作者
闫峻 [1 ]
彭戈 [1 ]
刘建敏 [1 ]
李全忠 [1 ]
陈志洪 [2 ]
史磊 [1 ]
刘晓强 [1 ]
姜子朝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花岗岩; 中生代; Hf-O; 锆石; 繁昌; 下扬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下扬子繁昌地区出露的三个规模较大的侵入岩体分别是板石岭岩体、浮山岩体和滨江岩体,岩石类型分别以石英二长岩、钾长花岗岩以及花岗岩为主。三个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4.9±1.7Ma、126.4±1.7Ma和124.6±4.7Ma(滨江粗粒花岗岩)及123.0±1.8Ma(滨江花岗斑岩)。下扬子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岩体的形成时代与下扬子沿江地区其它A型花岗岩一致,均属于第三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三个岩体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以及A型花岗岩所特有的Ba和Sr选择性亏损特征。板石岭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2.7~-6.3、6.7~7.4,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2和-6.8。浮山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1.6~-7.9和7.1~9.1,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6和-7.7。滨江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0~-6.6和8.0~10.3,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8和-3.4。综合分析表明,滨江岩体为新元古花岗岩形成的中上地壳深熔的产物,板石岭和浮山岩体的岩浆来源于形成滨江岩体的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不同比例的混合。下扬子沿江地区三个阶段岩浆岩的成因和岩浆物质来源指示了一个较为清晰在拉张强度逐渐增加背景下的深部地质作用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209 / 322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 [J].
周涛发 ;
范裕 ;
袁峰 ;
张乐骏 ;
马良 ;
钱兵 ;
谢杰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712-730
[2]   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 [J].
张菲菲 ;
王岳军 ;
范蔚茗 ;
张爱梅 ;
张玉芝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 35 (01) :73-84
[3]  
Geochronology and significance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Ning-Wu Basin of China[J]. David R COOKE.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1(02)
[4]   安徽繁昌盆地中生代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意义 [J].
袁峰 ;
周涛发 ;
范裕 ;
黄贻梅 ;
张乐骏 .
岩石学报, 2010, 26 (09) :2805-2817
[5]   宁芜盆地火山-次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J].
侯可军 ;
袁顺达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888-902
[6]   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类与橄榄安粗岩系研究 [J].
向文帅 ;
杜杨松 ;
曹毅 .
矿物岩石, 2009, 29 (03) :36-42
[7]  
Role of mantle-derived magma in genesis of early Yanshanian granites in the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 in situ zircon Hf-O isotopic constraints[J]. LI XianHua1,2, LI WuXian2, WANG XuanCe1, LI QiuLi1, LIU Yu1 & TANG GuoQia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8]   高度演化的黄山A型花岗岩:对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约束? [J].
薛怀民 ;
汪应庚 ;
马芳 ;
汪诚 ;
王德恩 ;
左延龙 .
地质学报, 2009, 83 (02) :247-259
[9]   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在碰撞后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意义 [J].
曹毅 ;
杜杨松 ;
蔡春麟 ;
秦新龙 ;
李顺庭 ;
向文帅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14 (04) :565-576
[10]  
Geochronology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Lu-Zong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J]. David COOKE,Sebastien MEFFRE.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