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演化的黄山A型花岗岩:对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约束?

被引:70
作者
薛怀民 [1 ]
汪应庚 [2 ]
马芳 [3 ]
汪诚 [4 ]
王德恩 [2 ]
左延龙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地质队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4]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土地处
关键词
四素组效应;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圈减薄; 黄山; 中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山花岗岩以高硅(SiO2>75%)、低钙(CaO=0.51%~0.86%)、贫镁、相对富碱和高FeO*/MgO比值(8.28~87.20)为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烈亏损Ba、Sr、Eu(δEu=0.01~0.13),富集Rb、Th和U,高场强元素Zr、Nb、Y和Ga的含量也较高。主量和微量元素均表现为A-型花岗岩的特征。该花岗岩最奇妙的特征是稀土元素分馏模式表现出罕见的"四素组效应"(tetrad effect),一些微量元素的行为也表现出不受离子电荷和半径的控制(non-CHARAC行为),如异常低的K/Rb和Zr/Hf比值以及醒目的高K/Ba比值,该特征仅见于与热液发生过强烈相互作用的高度演化的岩浆中。与钙碱性的太平岩体相比,高度演化的具A-型花岗岩特征的黄山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时值(0.707,而太平岩体为0.710)和较高的εNd(t)值(-4.45~-4.87,而太平岩体为-6.21~-6.40),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4~1.33Ga,明显年轻于扬子克拉通内不同时期花岗岩所普遍显示的约2.1Ga的模式年龄值,也小于太平岩体的模式年龄(1.44~1.45Ga),指示黄山岩体的母岩浆中包含有较多新加入的软流圈地幔物质。我们认为,由钙碱性的太平岩体转变为碱性的黄山岩体所指示的是扬子克拉通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的减薄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47 / 25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 [1] 华南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结束时限研究——兼与华北燕山地区对比
    邢光福
    卢清地
    陈荣
    张正义
    聂童春
    李龙明
    黄家龙
    林敏
    [J]. 地质学报, 2008, (04) : 451 - 463
  • [2]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
    嵇少丞
    王茜
    许志琴
    [J]. 地质学报, 2008, (02) : 174 - 193
  • [3]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J]. 地质学报, 2007, (11) : 1449 - 1461
  • [4] 南岭西段花山——姑婆山A型花岗质杂岩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朱金初
    张佩华
    谢才富
    张辉
    杨策
    [J]. 地质学报, 2006, (04) : 529 - 542
  • [5] 华北东部橄榄岩与岩石圈减薄中的地幔伸展和侵蚀置换作用
    郑建平
    路凤香
    W L GRIFFIN
    余淳梅
    张瑞生
    袁晓萍
    吴秀玲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76 - 85
  • [6] 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岩石圈减薄
    路凤香
    郑建平
    邵济安
    张瑞生
    陈美华
    余淳梅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86 - 92
  • [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周新华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50 - 64
  • [8]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张宏福
    周新华
    范蔚茗
    孙敏
    郭锋
    英基丰
    汤艳杰
    张瑾
    牛利锋
    [J]. 岩石学报, 2005, (04) : 1271 - 1280
  • [9]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中生代火成岩和深源捕虏体证据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裴福萍
    高山
    [J]. 地学前缘, 2004, (03) : 309 - 317
  • [10]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附视频
    徐义刚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 324 -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