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被引:501
作者
董树文 [1 ]
张岳桥 [1 ]
龙长兴 [1 ]
杨振宇 [1 ]
季强 [2 ]
王涛 [2 ]
胡建民 [1 ]
陈宣华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晚侏罗世; 燕山运动; 东亚多向汇聚; 陆内造山与变形; 岩石圈增厚与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2 [奥陶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引用
收藏
页码:1449 / 146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赵越 ;
张田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62-1480
[2]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J].
张岳桥 ;
廖昌珍 ;
施炜 ;
张田 ;
郭芳芳 .
地学前缘, 2007, (02) :182-196
[3]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J].
刘健 ;
赵越 ;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2006, (11) :2617-2630
[4]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施炜 ;
张忠义 ;
刘刚 .
地球学报, 2006, (05) :403-410
[5]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J].
张岳桥 ;
施炜 ;
廖昌珍 ;
胡博 .
地质学报, 2006, (05) :639-647
[6]   再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 [J].
季强 ;
柳永清 ;
陈文 ;
姬书安 ;
吕君昌 ;
尤海鲁 ;
袁崇喜 .
地质论评, 2005, (06) :609-612
[7]   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李三忠 ;
施炜 ;
高锐 ;
刘晓春 ;
薛怀民 .
岩石学报, 2005, (04) :1189-1194
[8]   内蒙古宁城盆地东南缘含道虎沟生物群岩石地层序列特征及时代归属 [J].
柳永清 ;
刘燕学 ;
李佩贤 ;
张宏 ;
张立君 ;
李寅 ;
夏浩东 .
地质通报, 2004, (12) :1180-1187
[9]   辽宁丹东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变形时代:40Ar/39Ar年代学制约 [J].
杨进辉 ;
吴福元 ;
罗清华 ;
钟孙霖 ;
张艳斌 ;
Simon A Wilde .
岩石学报, 2004, (05) :216-225
[10]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J].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 .
地学前缘, 2004, (03)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