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被引:124
作者
张岳桥 [1 ]
施炜 [2 ]
廖昌珍 [3 ]
胡博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中生代;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应力体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带、中央断裂、东缘边界带和东北部地区的断裂几何特征、运动学及其活动期次的野外观察和测量,并根据断层面上滑动矢量的叠加关系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晚中生代构造主应力方向、应力体制及其转换序列,提出了4阶段构造演化模式和引张-挤压交替转换过程。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为N-S至NNE-SSW向。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构造应力场转换为挤压体制,盆地周缘遭受近W-E、NW-SE、NE-SW等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早白垩世,盆地构造应力场转换为引张应力体制,引张应力方向为近W-E、NW-SE和NE-SW向。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盆地应力体制再次发生转换,从前期的引张应力体制转换为NW-SE向挤压应力体制。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和应力场方向变化不仅记录了不同板块之间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同时记录了盆地深部构造-热活动事件,并对盆地原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引用
收藏
页码:639 / 64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
[2]   中国东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J].
张岳桥 ;
赵越 ;
董树文 ;
杨农 .
地学前缘, 2004, (03) :123-133
[3]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J].
翟明国 ;
朱日祥 ;
刘建明 ;
孟庆任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0) :913-920
[4]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5]   中生代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以河北省和辽宁省为重点的研究 [J].
Gregory A.Davis ;
郑亚东 ;
王琮 ;
Brian J.Darby ;
张长厚 ;
George Gehrels ;
汪洋 ;
李凯明 .
北京地质, 2002, (04) :1-40
[6]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 [J].
董树文 ;
吴锡浩 ;
吴珍汉 ;
邓晋福 ;
高锐 ;
王成善 .
地质论评, 2000, (01) :8-13
[7]  
内蒙古大青山大型逆冲推覆构造[J]. 郑亚东,G.A.Davis,王琮,B.J.Darby,华永刚.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04)
[8]   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 [J].
张国伟 ;
孟庆任 ;
刘少峰 ;
姚安平 .
高校地质学报 , 1997, (02) :2-9+11-16
[9]   离石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J].
白玉宝 ;
孙冬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1) :77-80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 [J].
张泓 .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6, (01)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