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26
作者
高鹏飞 [1 ]
刘卫红 [1 ]
吴俊珠 [1 ]
尹爱武 [2 ]
刘光明 [1 ]
机构
[1] 大理学院药学院
[2] 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中医证候; 经络与针刺; 作用机制; 安全评价;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1.21.010
中图分类号
R2-03 [中医现代化研究];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摘要
目的:介绍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文献32篇,对该领域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代谢组学能够揭示中医药治疗疾病过程中生物体系内所发生的代谢物的变化和代谢通路及途径的改变,强调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符合中医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特点。广泛应用中医证候、经络与针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应进一步提高分析测定的水平、将适用的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实现多种化合物的同时检测;完善代谢组学数据库的建设;加强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整合,满足其高通量、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要求。结论: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284 / 28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J].
刘萍 ;
程静 ;
陈刚 ;
刘松林 ;
王平 .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03) :428-430
[2]   昆仙胶囊对MRL/lpr小鼠狼疮性肾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J].
鲁莹 ;
丁朝霞 ;
杨少锋 ;
吴启富 ;
聂晓莉 ;
接红宇 .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1, 27 (01) :78-81
[3]   黄连解毒汤干预热病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 [J].
柳长凤 ;
汪娜 ;
刘树民 ;
黄志桓 ;
祖金祥 ;
李俊行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01) :60-63
[4]   蟾酥急性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J].
梁晓萍 ;
张政 ;
胡坪 ;
钟宏福 ;
葛朝晖 ;
邹婷婷 ;
梁琼麟 ;
王义明 ;
罗国安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1, 32 (01) :38-43
[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 [J].
范刚 ;
周林 ;
赖先荣 ;
王张 ;
张艺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12 (06) :870-875
[6]  
综合放血法所致血虚证小鼠模型及四物汤反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 霍超,马增春,王穆,刘娟,颜贤忠,高月.中国中药杂志. 2010(23)
[7]   “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豚鼠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J].
刘莉 ;
李慧 ;
孙学刚 ;
陈志良 ;
刘强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5) :180-183
[8]   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代谢组学内涵研究 [J].
范群丽 ;
王广基 ;
阿基业 ;
郝海平 ;
朱嘉 ;
宁澄 ;
陈晓虎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06) :409-411+481
[9]  
广防己、粉防己的肝肾毒性及代谢组学比较研究[J]. 梁琦,倪诚,颜贤忠,谢鸣,张艳霞,张琪,杨美娟,彭双清,张宇忠.中国中药杂志. 2010(21)
[10]  
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维胃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机制[J]. 彭树灵,刘晓伟,张真瑞,杨健,贺红燕,肖卫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