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脂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5
作者
冯俊 [1 ]
唐海沁 [2 ]
陈建中 [3 ]
李结华 [2 ]
刘先进 [2 ]
孙彤 [2 ]
桂雪琼 [2 ]
夏静 [2 ]
王夏芹 [2 ]
机构
[1] 安徽合肥师范学院医院
[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 安徽省医学专科学校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高血脂症;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血脂和D-二聚体(DD)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209例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和25例正常人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DD水平和脂蛋白(a)[LP(a)],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1)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陈旧性心肌梗死(OM I)组患者DD水平未见明显改变(P>0.05),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患者DD水平升高非常显著(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DD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AM I组DD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与SAP,OM I组比较,UAP,AM I组DD水平升高显著(P<0.05);(3)不同类型CHD组与对照组在TG、TC、LDL、HDL、ApoA、ApoB、Lp(a)与CHD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AP、OM I与UAP、AM I在TG、HDL、ApoB、LP(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AM I、UAP组患者中,与新鲜血栓形成相关指标DD的增高,以AM I组更为严重,并且TC、ApoB、Lp(a)也明显升高。
引用
收藏
页码:362 / 36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阶段的相关性 [J].
谭健苗 ;
谭少文 ;
蒋保瑞 ;
易光辉 ;
周俊 .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7, (04) :337-339
[2]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 [J].
刘志军 ;
赵淑清 ;
任新明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2, (03) :203-206
[3]   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J].
车琳 ;
蒋金法 ;
徐文俊 ;
邓兵 ;
申远 ;
王洪涛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1, (07) :311-312
[4]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夏传友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1, (02) :121-123
[5]   北京地区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中国MONICA方案的研究) [J].
赵冬 ;
吴兆苏 ;
王薇 ;
姚丽 ;
周美然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01) :13-16
[6]   辛伐他汀降脂治疗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J].
李江 ;
赵水平 ;
李向平 ;
周启昌 ;
高梅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04)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