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被引:26
作者
费爱华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融合应用传播实验室
关键词
社会动员; 新形势; 文明城市创建;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09.08.016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社会动员作为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进程的社会传播手段,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08年南京文明城市创建的个案研究,总结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动员实践的可行模式。动员主体面对日益分化和疏离的社会现实,针对不同特征的动员客体需要采取不同的动员模式。面向绝大部分普通市民,通过开放主流空间和建构异质性空间,进行参与动员;对其中一部分直接影响动员进程的个人和群体,通过以人际传播为特征的情理动员方式,确保他们接受规范、完成动员行动;针对动员客体中的一部分积极分子,通过内化动员让他们成为动员客体的表率,甚至将之转化成为动员主体;而针对违反动员规范的动员客体,及部分工作不力的动员主体,则采用软性或硬性惩戒式动员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6+68 +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一种建构主义分析 [J].
张孝芳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 (02) :42-46
[4]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 [J].
杨敏 .
社会学研究, 2007, (04) :137-164+245
[5]   社会动员:能力与方向 [J].
邓万春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65-72
[6]   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J].
施芸卿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80-110+244
[7]   五饼二鱼: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 [J].
庄雅仲 .
社会学研究, 2005, (02) :176-197+245
[8]   重新发现社会动员 [J].
吴忠民 .
理论前沿, 2003, (21) :26-27
[9]   从动员模式到依法治国:共产党执政方式转变的一个视角 [J].
龙太江 .
探索, 2003, (04) :26-28+32
[10]   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 [J].
郑永廷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