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被引:26
作者
费爱华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融合应用传播实验室
关键词
社会动员; 新形势; 文明城市创建;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09.08.016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社会动员作为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进程的社会传播手段,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08年南京文明城市创建的个案研究,总结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动员实践的可行模式。动员主体面对日益分化和疏离的社会现实,针对不同特征的动员客体需要采取不同的动员模式。面向绝大部分普通市民,通过开放主流空间和建构异质性空间,进行参与动员;对其中一部分直接影响动员进程的个人和群体,通过以人际传播为特征的情理动员方式,确保他们接受规范、完成动员行动;针对动员客体中的一部分积极分子,通过内化动员让他们成为动员客体的表率,甚至将之转化成为动员主体;而针对违反动员规范的动员客体,及部分工作不力的动员主体,则采用软性或硬性惩戒式动员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6+68 +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 人民邮电出版社 , (美) 津巴多, 2007
[12]  
面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黄光国, 2004
[13]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翟学伟著, 2004
[14]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翟学伟著, 2001
[15]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亚历山大·温特(AxexanderWendt)著, 2000
[16]  
侵入与接替[M].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张鸿雁著, 2000
[17]  
动员与参与[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孙立平等著, 1999
[18]  
社会理论的基础[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詹姆斯·S.科尔曼(JamesS.Coleman)著, 1999
[19]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学林出版社 , (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 1999
[20]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 法律出版社 , (日)滋贺秀三等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