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30
作者
蒲维维 [1 ]
于波 [2 ]
赵秀娟 [1 ]
孟燕军 [1 ]
张明英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 北京市气象台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酸雨; 天气系统; 后向轨迹; pH值; 离子浓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7 [酸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对北京市2003—2009年的全市性酸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并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和上甸子站酸雨离子成分浓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为低涡低槽型、西来槽型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3种天气系统对应的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4.5,达到强酸雨水平。降水前北京地区受持续的偏南风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较强且维持时间较长,降水前出现逆温现象,都是导致北京地区出现强酸雨的重要因素。对北京大气污染有影响的气流轨迹在低涡低槽、西来槽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的比例分别为59%、74%和66%。西来槽型天气系统的电导率K值与水溶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低涡低槽型和副高边缘型。
引用
收藏
页码:565 / 5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大气传输对华北区域本底地区降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J].
徐敬 ;
张小玲 ;
徐晓斌 ;
于晓岚 ;
程红兵 ;
周怀刚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1) :105-112
[2]   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 [J].
蒲维维 ;
张小玲 ;
徐敬 ;
赵秀娟 ;
徐晓峰 ;
董璠 ;
于波 .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4) :464-472
[3]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 [J].
冯文 ;
李天富 ;
吴春娃 ;
谢东海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43-649
[4]   中国大气降水化学研究进展 [J].
王文兴 ;
许鹏举 .
化学进展, 2009, 21(Z1) (Z1) :266-281
[5]   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J].
赵艳霞 ;
侯青 .
气象学报, 2008, 66 (06) :1032-1042
[6]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J].
徐敬 ;
张小玲 ;
徐晓斌 ;
丁国安 ;
颜鹏 ;
于晓岚 ;
程红兵 ;
周怀刚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5) :1001-1006
[7]   华南地区典型酸雨过程气象条件的数值模拟 [J].
樊琦 ;
范绍佳 ;
钟流举 ;
王安宇 ;
冯瑞权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3) :279-283
[8]   福州气象条件与酸雨的关系研究 [J].
林长城 ;
林祥明 ;
邹燕 ;
张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3) :330-336
[9]   北京降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对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作用 [J].
胡敏 ;
张静 ;
吴志军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5, (02) :169-176
[10]   2001~2003年间北京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J].
杨复沫 ;
贺克斌 ;
雷宇 ;
马永亮 ;
余学春 ;
田中茂 ;
奥田知明 ;
岩濑珠实 .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5)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