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

被引:16
作者
宋慧宇 [1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2]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食品安全管理; 监管模式; 信息不对称; 激励性监管;
D O I
10.16637/j.cnki.23-1360/d.2013.04.001
中图分类号
F426.82 []; F203 [生产行业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20201 ;
摘要
政府对食品市场监管的目的在于矫正市场失灵,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政府监管能力的局限。原有的传统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存在着弊端,即单向性、垄断性及对抗性,引发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失灵。探索一种激励性监管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模式以利益诱导和民主柔性的方式激发被监管企业将所掌握的信息优势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目标,与传统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互补,最终可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其具体措施是:以行政指导作为利益诱导的指引,以行政合同作为具体实施手段,以行政奖励作为激励的回应,辅以高额处罚作为激励监管的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探微 [J].
崔卓兰 ;
刘福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17 (03) :3-14
[2]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研究 [J].
崔卓兰 ;
宋慧宇 .
社会科学战线, 2011, (02) :151-157
[3]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分析 [J].
肖兴志 ;
胡艳芳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 (01) :35-39
[4]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规制模式发展研究 [J].
李长健 ;
张锋 .
河北法学, 2007, (10) :104-108
[5]   从“经济人”假设到“政府失灵”——评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灵”论 [J].
臧传琴 .
江汉论坛, 2007, (02) :47-50
[6]   政府干预经济及其在市场经济中角色的确立 [J].
曾康霖 .
经济学家, 2007, (01) :67-73
[7]   不确定性与认知欠缺导致欠发达国家的政府失灵 [J].
哈米德·豪斯塞尼 ;
万田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 (02) :34-38+97
[8]   试论非强制行政行为 [J].
崔卓兰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05) :29-33
[9]  
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及其法制化路径研究.[M].田文利;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  
政府监管机构研究.[M].马英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