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正当化语境下的认罪协商

被引:9
作者
俞波涛 [1 ]
周少华 [2 ]
机构
[1] 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检察院
[2] 不详
关键词
刑罚正当化; 认罪协商; 刑罚目的;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D924.13 [刑罚的运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认罪协商制度不仅具有程序法上的效率优势,更是实体法意义上刑罚正当化根据的具体表达和实际应用,认罪协商制度的认罪和量刑建议过程即是刑罚正当化的实现过程。所以要厘清认罪协商的刑罚正当化根据:即侧重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但又兼顾了一般预防和报应的效果实现,并以此为目标进行认罪协商的配套设置。而我国未来构建真正有效的认罪协商模式除了需要构建具体协商程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规范的方式对实现刑罚目的正当性的认罪协商实体内涵进行具体规范,方能保障认罪协商的实体法功能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和谐社会轻罪刑事政策的完善 [J].
闫雨 ;
黄华生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9 (01) :147-151
[2]   构建中国认罪协商制度研究 [J].
谭世贵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 (02) :5-14
[3]   构建中国式认罪协商制度的实践探索——浙江省绍兴市基层检察机关认罪轻案程序改革实证分析 [J].
邓楚开 ;
杨献国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12) :95-102
[4]   刑事司法裁量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价——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新解读 [J].
马振 ;
黄渝景 .
法治研究, 2009, (04) :83-87
[5]   西方刑罚目的观简论 [J].
李川 .
求索, 2006, (10) :94-96
[6]   从“严打”看刑罚的威慑效应 [J].
安聪聪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4) :19-23
[7]  
“认罪协商”的司法实践观察[N]. 陈界融. 光明日报. 2007 (011)
[8]  
实证派犯罪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意)恩里科·菲利著, 2004
[9]  
美国监狱制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美)霍金斯(Hawkins, 1991
[10]  
刑罚与预防犯罪[M]. 法律出版社 , [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