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16
作者
江锋
王宗殿
机构
[1] 安徽中医学院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证候; 本质研究; 中医现代化思考;
D O I
10.13193/j.archtcm.2005.01.129.jiangf.063
中图分类号
R241 [中医诊断学];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摘要
证候本质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简要回顾了证候研究的历史 ,分析了近年来证候本质研究的现状与困惑 ,从证候规范化、病证结合、严格的科研设计、合理利用动物模型及多学科研究等角度对证候本质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提出应坚持中医自主发展道路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在证名与证候规范的基础上 ,引入微观分析 ,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举 ,以证本质的研究为突破口 ,推进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反思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J].
申维玺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01) :11-13
[2]   中医证候学研究与证候蛋白质组学 [J].
刘为民 .
中医药学报, 2003, (03) :1-1
[3]   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 [J].
张志斌 ;
王永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2) :1-5
[4]   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 [J].
郭蕾 ;
王永炎 ;
张志斌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2) :5-8
[5]  
中医药科学中的“诺贝尔奖”问题(二)——辨证诊断和穴位诊断:全新诊断模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1)[J]. 冯前进,穆俊霞.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01)
[6]   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证候组学研究的思考 [J].
王忠 ;
王阶 ;
王永炎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08) :621-623
[7]   证候实质研究中弱特异性的正面观 [J].
陈小野 .
医学与哲学, 1995, (06) :311-313
[8]  
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梁茂新等著, 1998
[9]  
中医病理研究[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匡调元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