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30
作者
褚鹏飞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机构
[1] 不详
[2]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耗水特性;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蒸腾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小麦生长季,在高肥力条件下,设置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耗水量、旗叶蒸腾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旋耕处理的总耗水量最高,深松+条旋耕和翻耕处理次之,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表明深松后小麦的总耗水量增加。深松+条旋耕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模系数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均低于翻耕处理,表明深松+条旋耕促进了土壤贮水的消耗,提高了小麦灌浆阶段的耗水量,有利于籽粒灌浆。深松+条旋耕和条旋耕处理的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低于其它处理,条旋耕处理最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旋耕处理次之。灌浆中后期,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表明深松+条旋耕有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954 / 396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J].
褚鹏飞 ;
王东 ;
张永丽 ;
王小燕 ;
王西芝 ;
于振文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4) :1306-1315
[2]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J].
江晓东 ;
迟淑筠 ;
李增嘉 ;
宁堂原 ;
王芸 ;
邵国庆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4) :55-58
[3]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4]   隔沟交替灌溉对棉花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J].
杜太生 ;
康绍忠 ;
王振昌 ;
王锋 ;
杨秀英 ;
苏兴礼 .
作物学报, 2007, (12) :1982-1990
[5]   我国灌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J].
刘愿英 ;
代世伟 ;
范永贵 ;
万亮婷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157-162
[6]   北京地区旱稻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分析 [J].
张秋平 ;
杨晓光 ;
薛昌颖 ;
闫伟兄 ;
杨婕 ;
张天一 ;
BAMBauman ;
王化琪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10) :51-56
[7]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J].
李素娟 ;
李琳 ;
陈阜 ;
张海林 .
华北农学报, 2007, (S1) :115-120
[8]   免耕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彭文英 .
土壤通报, 2007, (02) :379-383
[9]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李友军 ;
吴金芝 ;
黄明 ;
姚宇卿 ;
张灿军 ;
蔡典雄 ;
金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2) :44-48
[10]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J].
何进 ;
李洪文 ;
高焕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