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公共外交学科建设的思考

被引:13
作者
赵可金
机构
[1]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
关键词
外交转型; 公共外交; 学科建设;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2191
中图分类号
G642.3 [课程];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亮点。公共外交之所以成为显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学科交汇和中国崛起共同汇聚的结果,反映了跨学科交流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然而,公共外交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处于发展之中,面临着严峻的学科发展挑战,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存在着纷争。因此,中国公共外交的学科发展需要确立"三位一体"的指导方针,在宏观上把握公共外交的学科布局,从跨学科和多学科的视野推动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努力推进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培养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7+161 +16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J].
杨洁篪 .
求是, 2011, (04) :43-46
[2]   政治操作、理念贡献能力与国际话语权 [J].
徐进 .
绿叶, 2009, (05) :71-75
[3]   “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 [J].
谭荣波 .
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1) :114-116
[4]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J].
王逸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3) :28-38+203
[5]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赵启正, 2011
[6]  
公共外交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韩方明, 2011
[7]  
国家形象与政治传播[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刘康, 2010
[8]  
公共外交[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日) 金子将史, 2009
[9]  
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赵可金, 2007
[10]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约翰·伊肯伯里(G.JohnIkenberry)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