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沿海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

被引:17
作者
钱宏林,梁松,齐雨藻,邓爱清,陈金华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暨南大学,珠海市环科所
关键词
夜光藻; 南海北部; 北部沿海; 生态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0.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1980~1991年南海北部沿海发生的夜光藻赤潮资料,介绍了夜光藻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从夜光藻发生赤潮的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分析和探讨其发生机制,提出了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表明:夜光藻赤潮各阶段的消长过程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在夜光藻赤潮发生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发生机制仍然存在着生物地理学的差异等。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鹏湾海水理化因子对夜光藻生长影响的因子分析附视频 [J].
黄伟建 ;
齐雨藻 .
海洋通报, 1993, (02) :17-22
[2]   大鹏湾盐田海域环境因子变化与赤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J].
阎玲 ;
李锦蓉 .
海洋通报, 1993, (02) :7-12
[3]   大鹏湾盐田水域赤潮期间水质锰的变化规律 [J].
梁舜华 ;
张红标 .
海洋通报, 1993, (02) :13-16
[4]   夜光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谢健 ;
李锦蓉 ;
吕颂辉 ;
程亲荣 ;
杨炼锋 .
海洋通报, 1993, (02) :1-6
[5]   大鹏湾盐田海域夜光藻赤潮形成与潮汐的关系 [J].
林祖亨 ;
梁舜华 .
海洋通报, 1993, (02) :35-38
[6]   黄骅市沿海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 [J].
程振波 .
海洋通报, 1992, (01) :100-102
[7]   夜光藻摄食和营养繁殖的昼夜节律 [J].
陈汉辉 ;
杞桑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1, (03) :104-107+111
[8]   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J].
杨鸿山 ;
朱启琴 ;
戴国梁 .
海洋环境科学, 1990, (01) :23-27
[9]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 [J].
林玉辉 ;
连光山 .
台湾海峡, 1988, (03) :38-45
[10]   湖北神农架苔藓沼泽硅藻(上) [J].
齐雨藻 ;
谢淑琦 .
暨南理医学报(理科专版), 1984, (03) :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