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13
作者
杜杨松
刘金辉
秦新龙
楼亚儿
窦金龙
机构
[1]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花岗岩成因; 地壳增生; 区域成矿; 盆地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岩浆底侵作用研究方面的部分工作成果,重点论述了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成因、岩浆底侵作用与地壳增生、岩浆底侵作用与盆地演化以及岩浆底侵作用与区域成矿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安徽铜陵地区含磁黄铁矿-黄铜矿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 [J].
秦新龙 ;
杜杨松 ;
田世洪 ;
李铉具 ;
尹京武 ;
金尚中 .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08) :52-56+116
[2]   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 [J].
田世洪 ;
杜杨松 ;
秦新龙 ;
李铉具 ;
金尚中 ;
尹京武 ;
李赞熙 .
地学前缘, 2001, (04) :422-428
[3]  
Garnet-bearing Granulite Facies Rock Xenoliths from Late Mesozoic Volcaniclastic Breccia, Xinyang, Henan Province[J]. ZHENG Jianping, SUN Min, LU Fengxiang, WANG Chunyangand ZHONG Zengqiu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1(04)
[4]   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与玄武岩底侵相结合模式的补充证据 [J].
李武显 ;
周新民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1) :55-63
[5]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J].
樊祺诚 ;
隋建立 ;
刘若新 ;
周新民 .
岩石学报, 2001, (01) :1-6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李晓清 ;
殷进垠 ;
朱德丰 ;
刘立群 .
地学前缘, 2000, (04) :477-486
[7]   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J].
杜杨松 ;
田世洪 ;
李学军 .
地球科学, 2000, (04) :433-437
[8]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J].
高山 ;
张本仁 ;
金振民 ;
H.Ker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32-541
[9]   壳幔成矿学初探 [J].
杜杨松 .
矿床地质, 1999, (04) :341-346
[10]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J].
徐夕生 ;
周新民 ;
王德滋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24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