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与玄武岩底侵相结合模式的补充证据

被引:30
作者
李武显
周新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江苏南京
[4]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
关键词
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 火成岩成因模式;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1.01.006
中图分类号
P31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东南部 140个晚中生代火成岩 Rb- Sr等时线年龄匹配的 Isr值 ,勾画了 Isr等值线图。该图与 TDM等值线图有好的对应 ,都在浙闽沿海地区、南岭东段和武夷山北段出现低值区或低值带 ,反映中国东南地壳在晚中生代时期 ,有广泛的地幔物质的加入 ,它们以底侵的形式底垫在中 -下地壳。沿海地区 Isr、TDM的低值区、带受地壳厚度的控制 ,内陆的低值区、带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导致的拉张减薄有关。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 Rb、Sr、Ba、Th和 Ce富集 ,高场强元素 Nb、Ta、Zr、Hf和重稀土 Y、Yb亏损 ,具有明显的消减带岩浆作用的特征。西太平洋地震层析成像显示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是连续的。在大约 2 0 0 0~ 12 0 0 km深度 ,地幔中正在下沉的古俯冲洋壳明显偏西 ,可能反映那时为低角度俯冲。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的NE- NNE褶皱和断裂构造 ,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有关。大规模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之前的陆相沉积 ( T3- J2 )是造山磨拉石建造。上述地质证据均支持消减作用和底侵作用相结合的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J].
李武显 ;
周新民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7) :56-67
[2]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和玄武岩底侵相结合的模式 [J].
周新民 ;
李武显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3) :50-57
[3]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 [J].
李武显 ;
周新民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2) :45-50
[4]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和南华造山带褶皱过程 [J].
郭福祥 .
地质学报, 1998, (01) :22-33
[5]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陆内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 [J].
毛建仁 ;
陶奎元 ;
杨祝良 ;
朱云鹤 ;
薛怀民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7, (02) :95-104
[6]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J].
肖文交 ;
李继亮 ;
陈海泓 ;
何海清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1) :27-32
[7]   福建宁化湖村盆地构造解析及其地质意义 [J].
陈爱根 ;
吴正文 .
地质论评, 1996, (03) :193-199
[8]   中国及邻域的深部构造及其成矿意义 [J].
陈胜早 .
地质学报, 1995, (01) :1-15
[9]   中国浙闽赣地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J].
李坤英 ;
沈加林 ;
王小平 .
地层学杂志, 1989, (01) :1-13
[10]   中国东南部侏罗——白垩纪板块构造活动与相关的岩浆活动 [J].
翁世劼 ;
黄海 .
地质学报, 1983, (02) :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