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论与价值本源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路透析——兼与李景治先生商榷

被引:4
作者
陈怀平
机构
[1]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政协制度; 竞争民主; 普通公众; 基层民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21 [政治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任何一种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的时代呈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约定和外延限定。协商民主研究西方先于我国,我们只有坚持"打通—交流—构建"的研究致向,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才能增强中国民主政治的世界认同感。为此,在全面把握协商民主的道德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准确剖析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理解协商民主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差异、梳理协商民主与竞争民主的共存互动关系,克服理论研究的"泛协商民主化"和"意识形态化";系统阐释协商民主的主体构成及其特征,有利于拓展协商主体范围,彰显"人民民主"国家性质,构建协商民主主体平等关系,实现协商主体的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的交叉和统一,避免协商主体的"精英化"和"权力化";理性分析协商民主的实践范围和路径优化,有利于把握中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探寻中国协商民主实践的"本土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寻求不一致的一致——中西协商民主制度比较研究 [J].
罗维 .
江汉论坛, 2012, (11) :43-48
[2]  
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马奔.山东大学 2007
[3]  
协商民主[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美) 博曼, 2006
[4]   Deliberative trouble? Why groups go to extremes [J].
Sunstein, CR .
YALE LAW JOURNAL, 2000, 110 (01) :71-119
[5]   Gender Inequality in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J].
Karpowitz, Christopher F. ;
Mendelberg, Tali ;
Shaker, Le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2, 106 (03) :533-547
[6]   合和式社会主义民主:一种可能的中国民主模式探讨 [J].
彭宗超 ;
马奔 ;
徐佳君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 (03) :98-106
[7]   西方协商民主之政治平等维度透视 [J].
王伟 .
理论导刊, 2011, (10) :100-102
[8]  
马奔.  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 山东大学 2007
[9]  
Alison Kadlec,Will Friedma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 of Power. Journal of Public Deliberation . 2006
[10]  
Bonham,James,Rehg,William.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