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56
作者
李京京 [1 ]
吕哲敏 [1 ]
石小平 [1 ]
李志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规划; 地形位指数; 变化图谱; 汾河流域;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矢量图,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地形位指数,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历程。结果表明:1986-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是主要变化类型。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呈明显的层级分布,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分布在中区段,而林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区段。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为主,两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4%,其中,稳定型以低地形梯度的耕地和中高地形梯度的林地为主,反复变化型以低中地形梯度的草地与耕地间的反复转化为主;其余图谱类型的比例均在1%以下,主要变化类型均为中低地形梯度下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在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整体趋于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利用现象,需要加强规划管理。
引用
收藏
页码:230 / 2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与变化研究 [J].
武爱彬 ;
刘欣 ;
赵艳霞 ;
秦彦杰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5, (01) :181-185
[2]   基于地形梯度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为例 [J].
巩杰 ;
高彦净 ;
张玲玲 ;
谢余初 ;
赵彩霞 ;
钱大文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 (05) :692-698
[3]   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 [J].
高彦净 ;
巩杰 ;
贾珍珍 ;
谢余初 ;
钱大文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 (05) :680-686
[4]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J].
孙丕苓 ;
许月卿 ;
王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4) :277-288
[5]   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 [J].
薛占金 ;
秦作栋 ;
孟宪文 .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 (03) :295-299
[6]   基于GIS和DEM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J].
魏莲 ;
刘学录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 (04) :54-59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2) :195-210
[8]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响应研究 [J].
陆志翔 ;
杨永刚 ;
邹松兵 ;
肖洪浪 ;
尹振良 ;
谢家丽 .
冰川冻土, 2014, 36 (01) :192-199
[9]   汾河流域2010年土地退化成因分析及经济损失估算 [J].
孟宪文 ;
薛占金 .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7 (01) :148-152
[10]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地形分异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J].
刘宇 ;
傅伯杰 .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06) :109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