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被引:94
作者
孙丕苓
许月卿
王数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分级;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环京津贫困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区,选取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角度,系统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1985-2010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草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中高、高地形梯度区,林地和未利用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图谱和反复变化型图谱为主,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向耕地转换再又转换为林地是反复变化型图谱的主要类别。1985-2000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为主,耕地向较高地形梯度区扩展;2000年后社会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林地"为主,耕地在原优势地形位的优势度增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向更高级地形位集中,林地优势分布区向较低地形位扩张。3)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及分异效应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重要推动力。该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277 / 28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 [J].
刘玲 ;
王勇 ;
谢世友 ;
龙宓 ;
彭安琪 ;
韩耀炜 .
中国岩溶, 2013, (04) :462-471
[2]   重庆山地都市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地形特征分异研究 [J].
陈丹 ;
周启刚 ;
何昌华 ;
刘琳琳 .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 (05) :210-215+220
[3]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J].
许宁 ;
张广录 ;
刘紫玉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10) :1284-1292
[4]   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J].
焦贝贝 ;
石培基 ;
刘春芳 ;
陈莉 ;
刘海猛 .
资源科学, 2013, 35 (08) :1719-1727
[5]   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化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J].
梁友嘉 ;
徐中民 ;
钟方雷 ;
宋晓谕 .
生态学报, 2013, 33 (15) :4758-4766
[6]   基于地形因子的三峡库区腹地耕地演变——以草堂溪流域为例 [J].
王永艳 ;
李阳兵 ;
甘彩红 ;
李源 .
生态学杂志, 2013, 32 (07) :1903-1911
[7]   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J].
李升发 ;
董玉祥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6) :1019-1029
[8]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J].
崔佳 ;
臧淑英 .
地理研究, 2013, 32 (05) :848-856
[9]   基于地形因子的千米尺度景观生态廊道布局研究 [J].
温晓金 ;
杨海娟 ;
刘焱序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2) :298-307
[10]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J].
宫继萍 ;
石培基 ;
杨雪梅 ;
吴文婕 .
土壤, 2013, 45 (01) :14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