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86
作者
杨立国 [1 ,2 ]
龙花楼 [3 ]
刘沛林 [1 ]
刘小兰 [2 ]
机构
[1]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2]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度; 评价指标体系; 湖南省;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8.03.015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2)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3)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4)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8+151 +1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31]   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 [J].
刘沛林 ;
刘春腊 ;
邓运员 ;
申秀英 ;
胡最 ;
李伯华 .
经济地理, 2009, 29 (10) :1731-1736
[32]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
龙花楼 ;
李裕瑞 ;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203-1213
[33]   传统村落保护中易被忽视的“保存性”破坏 [J].
车震宇 .
华中建筑, 2008, (08) :182-184
[34]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 [J].
王云才 ;
郭焕成 ;
杨丽 .
地理科学, 2006, (06) :735-742
[35]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 [J].
赵勇 ;
张捷 ;
李娜 ;
梁莉 .
地理科学, 2006, (04) :4497-4505
[3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J].
祁庆富 .
西北民族研究, 2006, (03) :114-123+199
[37]   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 [J].
汪清蓉 ;
李凡 .
旅游学刊, 2006, (01) :19-24
[38]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J].
贺学君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2) :103-109
[39]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陆林 ;
凌善金 ;
焦华富 ;
杨兴柱 .
地理研究, 2004, (05) :686-694
[40]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J].
阮仪三 ;
林林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