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34
作者
陈星 [1 ]
李亚娟 [2 ]
刘丽 [2 ]
方素萍 [2 ]
方萍 [1 ]
林咸永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教育部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
[2] 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灌溉模式; 供氮水平; 铵态氮; 硝态氮;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吸收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 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淹水处理下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控水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趋势明显;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学利用率均表现为随施氮量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减氮25%处理(N 157.5 kg/hm2)与常规施氮量处理(N 210.0 kg/hm2)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综合分析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在8个供试处理中,淹水灌溉模式并减氮25%的处理为值得推荐的稳产高效水氮运筹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Effect of irrigation method and N-fertilizer management on rice yield, water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use efficiencies in typical lowland rice conditions in China [J].
Cabangon, Romeo J. ;
To Phuc Tuong ;
Castillo, Ernesto G. ;
Bao, Lang Xing ;
Lu, Guoan ;
Wang, Guangho ;
Cui, Yuanlai ;
Bouman, Bas A. M. ;
Li, Yuanhua ;
Chen, Chongde ;
Wang, Jianzhang .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2004, 2 (04) :195-206
[2]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   不同氮肥水平下寒地粳稻器官不同形态氮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J].
刚爽 ;
赵宏伟 ;
王敬国 ;
刘化龙 ;
臧家祥 ;
高扬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2) :276-282
[4]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J].
汪军 ;
王德建 ;
张刚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02) :265-270
[5]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超级早稻不同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其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J].
徐春梅 ;
周昌南 ;
郑根深 ;
王丹英 ;
胡培松 ;
章秀福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01) :15-20
[6]   结实期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水稻籽粒灌浆的生理原因 [J].
王维 ;
蔡一霞 ;
杨建昌 ;
朱庆森 .
植物生态学报 , 2011, (02) :195-202
[7]   氮肥运筹对不同生育期晚稻品种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陈爱忠 ;
潘晓华 ;
吴建富 ;
石庆华 ;
杨上勤 .
作物研究, 2011, 25 (01) :4-6+10
[8]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J].
孙永健 ;
孙园园 ;
李旭毅 ;
张荣萍 ;
郭翔 ;
马均 .
作物学报, 2010, 36 (04) :655-664
[9]   不同水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张学军 ;
赵营 ;
陈晓群 ;
王晓彬 ;
蔡典雄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04) :126-131
[10]   水氮交互效应对杂交水稻结实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孙永健 ;
孙园园 ;
刘凯 ;
张荣萍 ;
马均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9, 35 (06) :64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