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稻籼粳分化有关的穗颈维管束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7
作者
章志宏
李平
王玲霞
胡中立
朱英国
朱立煌
机构
[1]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生物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生物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生物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武汉,温江,温江,武汉,武汉,北京
基金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关键词
水稻籼粳分化; 穗颈维管束; RFLP标记; 数量性状座位(QTL);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 [按米的粘性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及其与穗一次枝梗数之比 (V/R)是与籼粳分化有关的重要性状。采用籼粳交 (圭 6 30 /0 2 4 2 8)杂种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 ,对水稻穗颈维管束数、穗一次枝梗数及V/R比进行了QTL分析。检测到 3个控制穗颈维管束数的QTL ;其中 ,效应最大的qVB 8的贡献率为 31.1% ,加性效应值为 1.96 ,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籼稻亲本圭 6 30。 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效应较小 ,但分别与控制穗颈维管束数的 2个QTL同位。检测到影响V/R比的 3个QTL ;其中 ,效应最大的qV/R 1的贡献率为 2 5 .3% ,被定位于第 1染色体上 ,与落粒性基因sh 2紧密连锁 (亦或为一因多效 )。此外 ,还检测到 4对和 2对分别控制穗颈维管束数和V/R比的互作QTL。结果分析表明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次枝梗数受不同的多基因系统控制 ,但这 2个多基因系统的某些位点在基因组中具有同位性 ;在第 1染色体上 ,控制V/R比、且效应最大的qV/R 1所在的染色体区段在水稻籼粳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95 / 100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栽培稻与普遍野生稻两个重要分类性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 [J].
李晨 ;
孙传清 ;
穆平 ;
陈亮 ;
王象坤 .
遗传学报, 2001, (08) :746-751
[2]   籼粳分类的形态指数及其相关鉴定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钱前 ;
何平 ;
郑先武 ;
陈英 ;
朱立煌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0, (03) :305-310
[3]   利用分子标记和水稻籼粳交双单倍体群体进行遗传作图研究 [J].
李平 ;
朱立煌 ;
周开达 ;
陈英 ;
陆朝福 ;
何平 .
植物学报, 1996, (11) :881-886
[4]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J].
徐正进 ;
陈温福 ;
张龙步 ;
彭应财 ;
张俊国 .
作物学报, 1996, (02) :167-172
[5]   亚洲栽培稻起源、演化中两个重要稻种类型的研究 [J].
王象坤 ;
程侃声 ;
黄迺威 ;
罗军 ;
卢义宣 ;
刘光荣 .
遗传学报, 1987, (04) :262-270
[6]  
Phylo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cultivated rice. 21 Numerical evaluations of the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Morishima H,Oka H I. Japanese Journal of Breeding .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