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与普遍野生稻两个重要分类性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

被引:41
作者
李晨
孙传清
穆平
陈亮
王象坤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栽培稻; 花药长度; 柱头外露率; QTL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简称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的BC1群体,构成了1张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对控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这两个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重要分类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花药长度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C424~G39和第9染色体C2807~C1263间;控制柱头外露率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R2289~R1553间和第8染色体G1149~R1963间。这两个重要分类性状的QTLs定位,为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746 / 7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J].
孙传清 ;
王象坤 ;
吉村淳 ;
岩田伸夫 .
遗传学报, 2000, (03) :227-234
[2]   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化 [J].
王象坤 ;
孙传清 ;
才宏伟 ;
张居中 .
科学通报, 1998, (22) :2354-2363
[3]   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 [J].
森岛启子,王象坤 .
农业考古, 1998, (01) :30-35+69
[4]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J].
孙传清 ;
王象坤 ;
吉村淳 ;
土井一行 ;
岩田伸夫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4) :38-45
[5]   中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形态分类研究 [J].
庞汉华 ;
才宏伟 ;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1995, (01) :17-24+129
[6]   水稻花药长度与耐寒性的关系 [J].
王怀义 ;
张思竹 ;
熊建华 ;
国广泰史 ;
堀末登 .
西南农业学报, 1988, (04) :65-68
[7]   Genomic regions affecting seed shattering and seed dormancy in rice [J].
Cai, HW ;
Morishima, H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0, 100 (06) :840-846
[8]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factors controlling domestication-related traits of rice using an F2 population of a cross between Oryza sativa and O. rufipogon[J] . L. Z. Xiong,K. D. Liu,X. K. Dai,C. G. Xu,Q. Zhang.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