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25
作者
武芳竹 [1 ]
曾江宁 [1 ,2 ]
徐晓群 [1 ]
王有基 [3 ]
刘强 [1 ]
徐旭丹 [1 ]
黄伟 [1 ]
机构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3]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布; 鱼类; 生态毒理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X171.5 [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82 条
[81]  
The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by plastic debris: a review[J] . José G.B Derraik.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2002 (9)
[82]   A comparison of plastic and plankton in the North Pacific central gyre [J].
Moore, CJ ;
Moore, SL ;
Leecaster, MK ;
Weisberg, SB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1, 42 (12) :1297-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