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过失危险犯之存在性与可存在性思考
被引:3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储槐植
蒋建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
蒋建峰
机构
:
[1]
北京大学
来源
:
政法论坛
|
2004年
/ 01期
关键词
:
过失危险;
犯罪化;
公共安全;
法益;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
030104 ;
030609 ;
摘要
:
决定某类过错行为 ,包括过失危险行为在内可以犯罪化的基础不是主观过错 ,而是危险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过失危险犯只能存在于危害公共安全法益的犯罪中 ,由于公共安全法益本身的特殊性 ,这类法益价值的外延已经突破其本身的价值而及于它的安全性 ,即威胁它的安全就是侵犯它的价值 ,而使过失危险行为具有直接侵犯公共安全法益价值的本质 ,进而具备犯罪化的报应基础。设立过失危险犯与刑法谦抑原则不冲突 ,反而有利于刑法诱导和刑法忠诚。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传统过失刑事责任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弊病——新的趋势与展望
Bernd SCHUNEMAN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
Bernd SCHUNEMANN
王秀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
王秀梅
[J].
法学家,
2001,
(03)
: 115
-
122
[2]
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明楷
[J].
法学研究,
2000,
(01)
: 19
-
32
[3]
“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
张明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律学系
张明楷
[J].
法学研究,
1999,
(03)
: 24
-
33
[4]
复合罪过形式探析——刑法理论对现行刑法内含的新法律现象之解读
储槐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储槐植
杨书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杨书文
[J].
法学研究,
1999,
(01)
: 49
-
56
[5]
过失危险犯研究
刘仁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刘仁文
[J].
法学研究,
1998,
(03)
: 49
-
64
[6]
犯罪过失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林亚刚著, 2000
[7]
刑法法益原理[M]. 中国方正出版社 , 丁后盾著, 2000
[8]
刑法的价值构造[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著, 1998
[9]
过失犯罪导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孙国祥等著, 1991
[10]
中国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主编, 1989
←
1
2
→
共 11 条
[1]
传统过失刑事责任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弊病——新的趋势与展望
Bernd SCHUNEMAN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
Bernd SCHUNEMANN
王秀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
王秀梅
[J].
法学家,
2001,
(03)
: 115
-
122
[2]
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明楷
[J].
法学研究,
2000,
(01)
: 19
-
32
[3]
“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
张明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律学系
张明楷
[J].
法学研究,
1999,
(03)
: 24
-
33
[4]
复合罪过形式探析——刑法理论对现行刑法内含的新法律现象之解读
储槐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储槐植
杨书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杨书文
[J].
法学研究,
1999,
(01)
: 49
-
56
[5]
过失危险犯研究
刘仁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刘仁文
[J].
法学研究,
1998,
(03)
: 49
-
64
[6]
犯罪过失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林亚刚著, 2000
[7]
刑法法益原理[M]. 中国方正出版社 , 丁后盾著, 2000
[8]
刑法的价值构造[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著, 1998
[9]
过失犯罪导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孙国祥等著, 1991
[10]
中国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主编, 1989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