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在大麦和水稻根上形成拟瘤的细胞结构

被引:8
作者
单雪琴
荆玉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根瘤菌; 大麦; 水稻; 拟瘤; 细胞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8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3种方法使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astragali Huikui)、田菁根瘤菌(R.sesbania sp.)分别入侵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水稻(Oryza sativa L.),形成拟瘤状组织。一是用一定磁场强度处理根瘤菌和植物,并接种培养。二是用含有水稻幼苗根提取物的培养基培养根瘤菌,接种水稻。三是重复别人用2,4-D外源激素处理植物,接种根瘤菌。镜检观察,用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形成的大麦根拟瘤细胞结构非常精细,保持各种细胞器。有侵入线结构和根瘤菌从侵入线释放。根瘤菌被宿主细胞来源的膜包围,成为拟菌体。这些形态结构与豆科根瘤细胞相似,有共生状态特征,但拟菌体有泡状化现象。田菁根瘤菌入侵水稻根形成的拟瘤,在细胞间隙和细胞内都有细菌分布。受侵染的细胞结构粗糙,根瘤菌裸露,无胞膜包围。用2,4-D处理接种根瘤菌的拟瘤细胞结构也如此,但在维管系统内有大量密集的细菌存在。这种结构完全不同于豆科根瘤细胞结构,细菌与植物细胞的形态学相互关系是一种非共生联合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05 / 209+293 +293-29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豆科根瘤拟菌体周膜来源和扩增方式的多样性
    单雪琴
    侯淑琴
    荆玉祥
    [J]. 植物学报, 1995, (10) : 795 - 799+839
  • [2] 根瘤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及其命运
    单雪琴
    侯淑琴
    荆玉祥
    [J]. 植物学报, 1995, (07) : 522 - 526+585
  • [3] 豆科和非豆科植物的结瘤和固氮作用
    单雪琴,荆玉祥
    [J]. 科技导报, 1994, (06) : 30 - 34+15
  • [4] 固氮根瘤菌(Azorhizoboium)在人工诱发小麦类根瘤中的固氮作用[J]. 陈廷伟,Siegfried Scherer,Peter Bger.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07)
  • [5] 磁场对大豆共生固氮的效应
    荆玉祥
    张宝田
    王忆平
    刘信
    [J].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92, (05) : 364 - 368
  • [6] ASYMBIOTIC ASSOCIATION OF RHIZOBIUM WITH PEA EPICOTYLS TREATED WITH A PLANT HORMONE
    VERMA, DPS
    HUNTER, N
    BAL, AK
    [J]. PLANTA, 1978, 138 (01) : 107 -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