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弓形回波结构和演变机制的观测分析

被引:17
作者
金龙 [1 ]
赵坤 [1 ]
谢利平 [1 ]
张小玲 [2 ]
杨洪平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育部国家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弓形回波; 后向入流急流; 涡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3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一次弓形回波的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细致分析。系统发生前的环境均具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偏弱低空垂直风切变。雷达分析显示,该弓形回波从超级单体开始,经过风暴合并发展而成的经典弓形回波结构,生命史约3 h。在超级单体阶段,具有中纬度典型超级单体的低层钩状回波、中层有界弱回波区和中气旋结构。超级单体减弱后,因强降水拖曳和降水蒸发冷却,引起云内强的下沉运动,将云外干冷空气带到云内,形成中层后方入流,并在地面形成强冷池,触发干冷后向入流,回波逐渐演化成为弓形。弓形回波成熟阶段,风暴相对后向入流急流在对流区后部2 km高度加速下沉,系统前沿增强至20 m·s-1。在中层,系统后侧南北两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涡旋对,此中层涡旋对后向入流强度贡献约20%。在系统前缘低层(1.5 km)、出流边界附近,存在一气旋式涡旋。受后向入流急流和此低层涡旋的共同作用,在顶点附近产生超过32 m·s-1的最大地面相对风速。至减弱期,低层出流扩展至系统前方20 km,截断了低层暖湿入流,使其快速减弱。
引用
收藏
页码:591 / 60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J].
王秀明 ;
俞小鼎 ;
周小刚 ;
牛淑贞 .
高原气象 , 2012, (02) :504-514
[2]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及其反演风场研究 [J].
牟容 ;
余君 ;
张亚萍 ;
易田 ;
黎中菊 .
气象科学, 2012, 32 (02) :153-159
[3]   2009年6月一次飑线过程灾害性大风的形成机制 [J].
梁建宇 ;
孙建华 .
大气科学, 2012, 36 (02) :316-336
[4]   湖北东部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J].
吴翠红 ;
韦惠红 ;
牛奔 .
大气科学学报, 2012, 35 (01) :64-72
[5]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J].
官莉 ;
王雪芹 ;
黄勇 .
大气科学学报, 2012, 35 (01) :73-79
[6]   盐城一次龙卷、短时强降水的地面中尺度分析和雷达回波特征 [J].
周宏伟 ;
王群 ;
夏文梅 ;
仓粟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6) :763-768
[7]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Ⅱ:双多普勒雷达反演三维风场分析[J]. 王俊,盛日锋,陈西利.高原气象. 2011(04)
[8]  
一次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及合并过程研究Ⅰ:以单多普勒雷达资料为主的综合分析[J]. 王俊,龚佃利,刁秀广,盛日锋,陈西利.高原气象. 2011(04)
[9]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J].
孙虎林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105-120
[10]   鄂东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J].
张家国 ;
王平 ;
吴涛 .
气象科学, 2010, 30 (02) :23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