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邹平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演化对地幔源区的约束

被引:17
作者
李海勇
徐兆文
陆现彩
陈立辉
刘苏明
杨小男
张军
李红超
陈伟
机构
[1]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中生代火山岩; 岩石成因; 岩浆演化; 地幔源区; 邹平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邹平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亚组:中、下亚组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岩性主要为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上亚组岩性主要为粗面安山岩。火山岩由早期基性向晚期中偏碱性方向演化,与正常岩浆房酸度增高的岩浆分异趋势相同。具有 Rb、Ba、Sr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Nb/La、Hf/Sm 比值随 MgO 的降低而升高或基本不变,说明高场强元素亏损是岩浆的原始特征。各亚组火山岩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和密切的成因联系,分离结晶起了关键性作用。La/Nb、La/Ta、Ba/Nb 比值较高,说明成岩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岩石圈地幔。拆沉的大陆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与古生代岩石圈地幔(亏损的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是岩石圈地幔富集的重要方式,随之该富集地幔在陆内岩石圈伸展和区域热异常的双重作用下发生减压部分熔融而形成具有岛弧特征的邹平盆地火山岩。
引用
收藏
页码:2537 / 25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与大陆岩石圈转型 [J].
周新华 ;
张宏福 .
地球科学, 2006, (01) :8-13
[2]   鲁西中、新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地幔化学演化 [J].
邱检生 ;
胡建 ;
蒋少涌 ;
王汝成 ;
徐夕生 .
地球科学, 2005, (06) :646-658
[3]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J].
张宏福 ;
周新华 ;
范蔚茗 ;
孙敏 ;
郭锋 ;
英基丰 ;
汤艳杰 ;
张瑾 ;
牛利锋 .
岩石学报, 2005, (04) :1271-1280
[4]  
Ultramafic xenoliths in Mesozoic diorite in west Shandong Province[J]. CHEN Lihui1,2 & ZHOU Xinhua2 1.The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and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Chen Lihui(email: lihui_chen@263.net).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4(06)
[5]   鲁西中生代闪长岩中的深源超镁铁质岩捕虏体及其富硅交代特征 [J].
陈立辉 ;
周新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34-744
[6]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李伍平 ;
陈美华 ;
成中梅 .
地学前缘, 2000, (01) :97-107
[8]  
中国东部地壳与岩石的化学组成[M]. 科学出版社 , 鄢明才,迟清华著, 1997
[9]  
The geochemical variations of mid-Cretaceous lavas across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J] . Jifeng Ying,Xinhua Zhou,Hongfu Zha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2006 (1)
[10]  
Transforma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through peridotite-melt reaction: A case of Sino-Korean craton[J] . Hong-Fu Zhang.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