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被引:24
作者
乔花云 [1 ]
司林波 [2 ]
彭建交 [2 ]
孙菊 [3 ]
机构
[1]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2]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燕山大学期刊社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对称性互惠共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性致使单一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协同治理已成为解决京津冀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目前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主要还处在非对称性共生治理阶段,难以满足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的需要。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现实条件的分析,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应该是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模式选择,并以"共生责任目标的确定、执行及改进"和共生关系的可持续性为中心构建了对称性互惠共生治理模式下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探析 [J].
汪泽波 ;
王鸿雁 .
生态经济, 2016, 32 (06) :157-163
[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J].
段铸 ;
程颖慧 .
工业技术经济, 2016, 35 (05) :112-118
[3]   论京津冀环境治理的协同立法保障机制 [J].
孟庆瑜 .
政法论丛, 2016, (01) :121-128
[4]   地方政府生态问责制: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与建构路径 [J].
司林波 ;
乔花云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 (03) :7-12+20
[5]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 [J].
刘志辉 .
湖北社会科学, 2015, (09) :23-30
[6]   制度创新视角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J].
王宏斌 .
河北学刊, 2015, 35 (05) :125-129
[7]   政府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 [J].
张彦波 ;
佟林杰 ;
孟卫东 .
经济与管理, 2015, 29 (03) :23-26
[8]   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 [J].
李明达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5 (04) :135-137
[9]   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省际合作博弈模型 [J].
薛俭 ;
谢婉林 ;
李常敏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34 (03) :810-816
[10]   科技成果熟化的共生目标模式研究 [J].
张小峰 ;
房汉廷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 (11)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