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被引:26
作者
侯健
机构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诽谤罪; 名誉权; 批评权; 民主之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4 ;
摘要
公民批评屡屡引发诽谤罪公诉案件,暴露了批评权利的法律困境。这一困境并非由于刑法第246条诽谤罪违反宪法或者抵触宪法第41条有关批评权利的规定,而是由于在制度规定上一些关键表述含糊笼统,界限不清;司法体制的不完善为这些缺陷被利用提供了条件,导致诽谤罪的滥用。在这些因素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欠缺对宪法批评权利的价值关怀。为了保障公民的批评权利,应对有关规定予以严格解释,降低诽谤罪追诉的不确定性;改革司法体制,加强程序制约,防止诽谤罪的滥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6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论诽谤罪的价值抉择与检验逻辑——以彭水诗案为发端 [J].
陈珊珊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 (01) :52-59
[2]   地方“一把手”不可公器私用违法止“谤”——评山西稷山“诽谤”案的侦检审 [J].
郭延军 .
法学, 2007, (06) :3-14
[3]   论诽谤罪成立之宪法限制 [J].
唐煜枫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 (02) :110-115
[4]   刑法分则与刑法解释的基本理论 [J].
白建军 .
中国法学, 2005, (04) :123-130
[5]   刑法解释限度论 [J].
蒋熙辉 .
法学研究, 2005, (04) :114-121
[6]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 [J].
何家弘 .
政治与法律, 2002, (03) :67-73
[7]   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兼论司法法之存在及其合理性 [J].
陈兴良 ;
周光权 .
法学, 1997, (03) :23-31
[8]  
刑法讲义各论.[M].(日) 大谷实;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媒体法.[M].(英)萨莉·斯皮尔伯利(SallieSpilsbury)著;周文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M].侯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