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特点

被引:4
作者
朱峰 [1 ]
罗学荣 [1 ]
宁志军 [1 ]
叶海森 [1 ]
管冰清 [2 ]
袁秀洪 [2 ]
韦臻 [1 ]
杨绪娜 [1 ]
机构
[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焦虑障碍; 行为问题; 自我意识; 对照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94 [儿童精神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探讨伴焦虑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 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和自我意识水平的特点。方法:对湖南省6个地区5~17岁中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共抽取9495名儿童,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最后选出符合标准的三组儿童(对照组214人、单纯ADHD组219人、伴焦虑障碍ADHD组111人)。入组儿童由家长填写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儿童自己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CSCS)。结果:(1)单纯ADHD组儿童行为问题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如行为问题总分(30.35±24.32)vs.(16.97±14.86),P<0.01],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如总分(50.85±9.98)vs.(57.46±10.80),P<0.05];(2)伴焦虑障碍ADHD组行为问题评分[如总分(41.66±28.07)]均大于对照组(P<0.01),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除躯体情况外,其他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s<0.05);(3)伴焦虑障碍ADHD组行为问题评分均大于单纯ADHD组(P<0.05),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行为分、焦虑分、合群分及总分均小于单纯ADHD组[(10.44±3.17)vs.(11.55±2.80),(8.06±2.61)vs.(9.21±2.61),(7.42±2.22)vs.(8.16±1.89),(47.25±9.93)vs.(50.85±9.98);均P<0.05]。结论: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其行为问题多,自我意识差,而伴焦虑障碍ADHD儿童比单纯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更突出,自我意识更差。
引用
收藏
页码:810 / 81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 [J].
王梦龙 ;
黄旭 ;
静进 ;
邹小兵 ;
窦萍珍 .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087-3089
[2]   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J].
苏林雁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05) :435-436+438
[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研究 [J].
耿耀国 ;
苏林雁 ;
李晏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13) :843-844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 [J].
赵云静 ;
郗春艳 ;
马学梅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02) :140-141+149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J].
熊忠贵 ;
徐海青 ;
石淑华 .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12) :1007-1008
[6]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 [J].
苏林雁 ;
罗学荣 ;
张纪水 ;
谢光荣 ;
刘永忠 ;
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全国协作组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01) :31-34
[7]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再标准化及效度检验 [J].
苏林雁 ;
李雪荣 ;
罗学荣 ;
万国斌 ;
杨志伟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02) :4-6+63
[8]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s [J].
Ljusberg, Anna-Lena ;
Brodin, Jan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2007, 30 (03) :195-201
[9]  
What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xiety Disorders Predict Subsequ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ttner A, Goodwin RD, Wittchen Hu ,et al. Clin Psychiat Ry . 2004
[10]  
Kiddie SADS-Present and Lifetime Version(K-SADS-PL). Kaufman J,Birmaher B,Brent D,et al.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