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δD和δ18O的青海湖流域芨芨草水分利用来源变化研究

被引:29
作者
吴华武 [1 ]
李小雁 [1 ]
蒋志云 [1 ]
李静 [2 ,3 ]
郑肖然 [1 ]
赵殿智 [4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降水; 土壤水; 芨芨草; 水分利用来源; 青海湖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17 [水与植物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水分条件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重要的生态因子,为了揭示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下芨芨草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如何响应水分条件的变化,选择了自然和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植物,通过测定芨芨草植物茎水和各潜在水源(土壤水、地下水及降水)中δD、δ18O组成,并利用直接比较分析法和多源混合模型计算芨芨草植物对土壤水的利用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和土壤水中δD、δ18O值表征出较大波动范围,其直接受降水和蒸发作用影响,土壤蒸发线的斜率和截距明显小于大气水线斜率和截距,表明土壤水中同位素组成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分馏过程,而芨芨草茎水中δD、δ18O值都集中分布土壤水蒸发线附近,说明芨芨草根系主要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自然条件下芨芨草在生长季初期(6月)利用表层土壤水(0—10cm,45.1%),8—9月份大降水事件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同位素组成,降水入渗深度较深且芨芨草根系对土壤水分吸收的比例相差不大,表明根系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均能吸水不同深度土壤水。在干旱控制条件下芨芨草在7月初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0-30cm),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根系吸收深度转向较深土壤层,而灌溉后表层土壤水分明显增加,其吸收深度又转向表层,表明芨芨草根系吸收深度能敏感地响应土壤水分的变化。另外还发现芨芨草在生长季内并未直接利用地下水。
引用
收藏
页码:8174 / 818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青海湖流域具鳞水柏枝植物水分利用氢同位素示踪研究 [J].
赵国琴 ;
李小雁 ;
吴华武 ;
张思毅 ;
李广泳 .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 (12) :1091-1100
[2]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多枝柽柳、白刺和红砂水分来源的异同 [J].
周海 ;
郑新军 ;
唐立松 ;
李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13, (07) :665-673
[3]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华北农田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J].
王鹏 ;
宋献方 ;
袁瑞强 ;
韩冬梅 ;
张应华 ;
张兵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3) :481-491
[4]   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芨芨草草原生物量的影响 [J].
周国英 ;
陈桂琛 ;
徐文华 ;
杨路存 ;
韩友吉 ;
李锦萍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3) :434-441
[5]   青海湖北岸天然草地小尺度地表径流与降水关系 [J].
朱宝文 ;
陈晓光 ;
郑有飞 ;
李英年 .
冰川冻土, 2009, 31 (06) :1074-1079
[6]   干旱区植物群落土壤水盐及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J].
王珺 ;
刘茂松 ;
盛晟 ;
徐驰 ;
刘小恺 ;
王汉杰 .
生态学报, 2008, (09) :4120-4127
[7]   中国西南地区降水中氧稳定同位素比率与相关气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J].
章新平 ;
刘晶淼 ;
孙维贞 ;
黄一民 ;
张剑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9) :850-859
[8]   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J].
周国英 ;
陈桂琛 ;
魏国良 ;
韩友吉 ;
祝存冠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6, (03) :579-584
[9]   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J].
周国英 ;
陈桂琛 ;
赵以莲 ;
王顺忠 ;
李伟 ;
孙菁 ;
彭敏 ;
不详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11) :1955-1961
[10]   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 [J].
田立德 ;
姚檀栋 ;
M TSUJIMURA ;
孙维贞 .
土壤学报, 2002, (03) :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