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遥感识别中的多源数据融合研究进展

被引:56
作者
宋茜 [1 ,2 ]
周清波 [1 ]
吴文斌 [1 ,3 ]
胡琼 [1 ]
余强毅 [1 ]
唐华俊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遥感技术中心
[3]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和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农作物; 多源数据; 融合; 遥感; 识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202 [设计、性能分析与综合]; S127 [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82804 ;
摘要
农作物遥感识别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多源数据在农作遥感识别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从多源数据融合的角度,归纳了2000年后多源数据在农作物遥感识别中应用的总体概况,系统梳理并提炼了当前多源数据融合的主要融合技术和融合模式。围绕与多源数据融合和农作物遥感识别相关的关键词,在Google学术、ISI Web of Knowledge和中国知网中对2000—2014年间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并统计不同传感器的使用频率及结合方式。研究表明,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为目标的多源数据融合和以提高时间分辨率为目标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是当前的两种主要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时空尺度的扩展。前者的融合技术包括图像融合、正态模糊分布神经网络模型、成分替换、半经验数据模型融合及多分辨率小波分解等,可以提升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解力和清晰度,较好弱化混合像元产生的影响,但农作物光谱信息有一定程度的丢失或扭曲,农作物空间分布局部细节信息与纹理特征依然会缺失;后者的融合技术形式灵活多样,可分为同源数据联合扩展时序的时空优化技术和异源数据联合扩展时序的时空优化技术,其可以有效排除短时间段内农作物生育期交叉,但易受不同遥感数据源间光谱反射率或植被指数转换模型及光谱波段设置差异的影响。在融合模式方面,根据数据类型分为光学数据的融合、光学数据与微波数据的融合以及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融合,以实现卫星资源优势互补为宗旨,充分挖掘不同类型农作物在遥感数据上呈现的光谱、时间和空间特征差异信息。同样,农作物遥感识别研究中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也存在诸多挑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完善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合作、更深层次挖掘融合信息以及多尺度长时间序列的中高分辨率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集的需求是多源数据融合的农作物遥感识别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技术和模式,为摸清多源数据融合在农作物识别中总体进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多源数据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1122 / 113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进展评述 [J].
吴文斌 ;
杨鹏 ;
李正国 ;
陈仲新 ;
周清波 ;
唐华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 (01) :12-20
[2]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J].
刘珍环 ;
李正国 ;
唐鹏钦 ;
李志鹏 ;
吴文斌 ;
杨鹏 ;
游良 ;
唐华俊 .
地理学报, 2013, 68 (05) :680-693
[3]   基于历史时序植被指数库的多源数据作物面积自动提取方法 [J].
郝鹏宇 ;
牛铮 ;
王力 ;
王秀兰 ;
王长耀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23) :123-131+297
[4]   不同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在南方水稻面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蒋楠 ;
李卫国 ;
杜培军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6) :18-24
[5]   中低分辨率小波融合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估算 [J].
顾晓鹤 ;
韩立建 ;
王纪华 ;
黄文江 ;
何馨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3) :203-209
[6]   基于典型物候特征的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小区域冬小麦实验研究 [J].
潘耀忠 ;
李乐 ;
张锦水 ;
梁顺林 ;
侯东 .
遥感学报, 2011, 15 (03) :578-594
[7]  
微波后向散射数据改进农作物光谱分类精度研究[J]. 贾坤,李强子,田亦陈,吴炳方,张飞飞,蒙继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02)
[8]   基于MODIS与TM时序插补的省域尺度玉米遥感估产 [J].
顾晓鹤 ;
何馨 ;
郭伟 ;
黄文江 ;
燕荣江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S2) (S2) :53-58
[9]   利用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技术提取水稻种植面积 [J].
邬明权 ;
牛铮 ;
王长耀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S2) (S2) :48-52
[10]   HJ-1号卫星数据与统计抽样相结合的冬小麦区域面积估算 [J].
张锦水 ;
申克建 ;
潘耀忠 ;
李苓苓 ;
侯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6) :3306-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