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CCSM1.1模式对我国气温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25
作者
周鑫 [1 ,2 ]
李清泉 [1 ,2 ]
孙秀博 [2 ]
魏敏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关键词
CMIP5; BCCCSM1.1; 气温; 误差订正; 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我国541个测站1960—2010年气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参加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气候系统模式BCCCSM1.1的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结果,评估了该模式对我国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对模式的年代际试验结果进行了误差订正,并给出未来10~20年我国气温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均模拟出了与观测较为一致的增暖趋势,但均没有观测资料的增暖幅度大。其中,历史试验比年代际试验更接近于观测。年代际尺度上,模式对我国东部的模拟要好于西部;年际尺度上,模式的高预报技巧区在我国西北地区西南部和东部、西南地区北部。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对我国气温空间场整体分布模拟较好,误差订正后的年代际试验结果对空间气温场的模拟有更好把握。相对于观测资料得到的1960—2010年0.27℃/10 a的增温速率,模式预估我国2011—2030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达到0.48℃/10 a,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Simulations of Climate Changes over China by CMIP5 Multi-Models[J]. XU Ying 1,3 , XU Chong-Hai 2,3 1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2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r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3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06)
[2]   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 [J].
辛晓歌 ;
吴统文 ;
张洁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 (05) :69-73
[3]   IAP/LASG气候系统模式FGOALSl预测的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尺度的演变 [J].
吴波 ;
周天军 .
科学通报, 2012, (13) :1168-1175
[4]   IPCC AR4模式对热带气旋热力控制因子的模拟评估 [J].
余锦华 ;
唐盛 ;
吴立广 ;
施能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 33 (06) :39-54
[5]  
Multi-Model Projection of July–August Climate Extreme Changes over China under CO2 Doubling. Part II: Temperature[J]. 李红梅,冯蕾,周天军.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6]  
Multi-model Projection of July–August Climate Extreme Changes over China under CO2 Doubling. Part I: Precipitation[J]. 李红梅,冯蕾,周天军.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7]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及其预测思路 [J].
魏凤英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1) :1-11
[8]   华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J].
石英 ;
高学杰 ;
吴佳 ;
Giorgi F .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5) :580-589
[9]   基于IPCC A1B情景的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多模式集合结果及其不确定性 [J].
李博 ;
周天军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4) :270-276
[10]   13个IPCC AR4模式对中国区域近40a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J].
刘敏 ;
江志红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 32 (02) :25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