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加工与信任判断——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研究

被引:26
作者
李晓静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系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眼动追踪; 信息加工; 媒介可信度; ELM;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论文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眼动追踪技术,研究用户在不同的信息卷入度情境下如何关注社交媒体的信源、信息和系统生成线索,以及信源和信息的系统生成外围线索如何影响用户的社交媒体可信度判断,并探讨用户的注视与信任之间是否相关。2(高/低卷入度)×2(高/低专业性)×2(高/低系统生成线索值)组内因子设计实验的眼动数据和统计结果显示:在注视点和注视时间上,ELM模型基本得到验证,高低卷入度会影响用户对信源和信息的不同关注;但在注视顺序上,无论卷入度如何,用户都是先看信源、再看信息;系统生成线索呈现出"数大招目"的注视规律,且不论卷入度如何,系统生成线索、信源身份、专业性等因素都正向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可信度的判断;用户的注视时间与信任判断微弱相关,注视次数与信任无显著关联,眼见未必等于相信。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67+127 +127-12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电视广告视觉注意模型建构:基于眼动实验的研究 [J].
喻国明 ;
丁汉青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06) :112-122
[2]   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J].
李晓静 ;
张国良 .
新闻大学, 2012, (06) :105-114
[3]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网页可用性测试 [J].
葛岩 ;
郑雪梅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 34 (02) :106-111
[4]   眼动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 [J].
彭兰 .
国际新闻界, 2010, (12) :97-104
[5]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孙隆基; 著.中信出版社.2015,
[6]  
传播与认知科学.[M].(美) 波特 (Potter;R.F.) ; (美) 波尔斯 (Bolls) ;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美) 洛厄里; (美) 德弗勒;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媒介效果.[M].(美) 布莱恩特; 主编.华夏出版社.2009,
[9]   Social and Heuristic Approaches to Credibility Evaluation Online [J].
Metzger, Miriam J. ;
Flanagin, Andrew J. ;
Medders, Ryan B.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0, 60 (03) :413-439
[10]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Lachman;R;Lachman;J.L;Butterfield;E.C;.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9,